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李渊听完大家的意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深知当前局势复杂多变,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整个起义军的生死存亡。于是,他开始仔细地分析各种可能性,并权衡利弊得失。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斟酌,李渊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分兵两路!其中一路将由他亲自统率,与成功渡过黄河的王长谐等将领带领的前军会和,合力进攻关中地区等战略要地。
另一路军队,则留下来镇守原地,其首要任务是严密防范来自河东方向的屈突通大军。这支部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确保后方的安全稳定。如此一来,李渊既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向关中挺进,又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后方不受敌人的威胁。
屈突通是隋末唐初的名将,以其忠诚和勇敢着称。他的一生经历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为两个朝代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突通,奚族,祖籍昌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自幼性格刚毅,喜好武略,擅长骑射。年轻时仕隋为虎牙郎将,后任右亲卫大都督。
隋朝时期,屈突通在隋朝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左骁卫大将军、关内讨捕大使等。他参与了平定杨玄感叛乱、镇压农民起义等重要军事行动,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李渊起兵后,屈突通率军屯守河东,阻止李渊入关。后来屈突通兵败被俘,投降唐朝,被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成为秦王府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他参与了唐朝的统一战争,包括平定王世充等战役,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屈突通在唐朝历任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等职。贞观二年(628年),屈突通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被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忠”,图形于凌烟阁。
屈突通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包括平定杨玄感叛乱、镇压农民起义等,为隋朝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在唐朝,他继续发挥军事才能,参与了唐朝的统一战争,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屈突通不仅在军事上有所作为,还在政治上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支持。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和信任。屈突通的一生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典范。
李渊召集军事会议后,留下部分兵力攻守河东屈突通谈,自己率领大军渡河西进。他则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继续向西挺进。
在西进的道路上,李渊所部可谓势如破竹。先是朝邑法曹靳孝谟主动(今位于山西永济的旧蒲州城)和中潬(现今河南孟县一带)两座城池,表示愿意归顺李渊。紧接着,华阴(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华阴市)县令李孝常也审时度势,将永丰仓拱手相让。得到如此丰厚的“礼物”,李渊自是喜出望外。于是,他当机立断,派遣长子李建成与刘文静一同屯兵永丰仓,以此确保这批战略要地的安全。
李建成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此次任务责任重大,进驻永丰仓后,李建成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应对来自潼关的威胁。原来屈突通听到李渊西进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桑显领兵支援潼关。李建成与刘文静商议,打算趁势攻克这座关隘,不仅可以削弱敌军的实力,还能为义军后打开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
说干就干!李建成迅速集结军队,对潼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桑显和起初还试图顽强抵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潼关守军伤亡严重,粮食物资逐渐耗尽,他意识到大势已去。最终,在李建成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桑显和无奈选择开城投降。就这样,李建成顺利地占领了潼关,并在此驻军守备。
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为李渊的西征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支持,使得唐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愈发明显起来。
此时靳孝谟、李孝常、桑显和的归降加入,不仅为李渊的军队带来了重要的军事支持,还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正在犹豫观望的隋朝官员,是投降以保全性命,还是誓死效忠隋朝?每个人心中估计都有了自己的选择。
靳孝谟,武功人,是隋朝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归降对唐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归降李渊后,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负责带兵安定边郡,公元619年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当地农民起义军梁师都,被俘获后,靳孝谟拒绝叛降,竭力谩骂梁师都,因此被梁师都处死。靳孝谟的死对唐朝来说是一种损失,他死后被追赠武昌县公,谥号为“忠”。通过靳孝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残酷现实。
李孝常,武功人,归降李渊后立下汗马功劳。武德元年(618年),封上柱国、义安郡王,出任利州都督。李孝常与唐太宗李世民产生矛盾,认为李世民会废了他,因此联合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等人密谋反叛。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李孝常的谋反计划败露,被李世民下令处死。
李孝常的人生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人野心与忠诚之间的冲突。他的失败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的覆灭,也警示了后世对于权力和忠诚的深刻反思。
桑显和是隋朝的虎牙狼将,协助屈突通镇守河东城,阻挡李渊南下关中。归降后,桑显和继续为唐朝效力,参与了唐朝的统一战争,在唐朝建立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成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李渊屯兵永丰仓和守卫潼关的战略计划十分关键。永丰仓是隋朝的重要粮仓,控制了它就等于控制了大量的粮食资源,这对于军事行动至关重要。同时,潼关作为关中的门户,其防御的稳固对于保护李渊的后方安全和继续进军长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渊起兵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主动归降者甚众,正应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陇西公李建成得永丰仓又入潼关,连立战功,那么敦煌公李世民会甘于落后吗?我们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