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说完将书信递给女婿,柴绍看后,也是非常高兴。李渊说道:“你快去挑选轻骑快马,带人去把我女儿接过来吧。”
前章我们讲过,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即平阳公主)是柴绍的妻子。李渊与李世民在晋阳城筹备起兵义时,柴绍接到二舅哥李世民的密信,让他赶快到晋阳会合。他出发后,妻子李氏可没闲着。她听说父亲李渊起义后,立即回到自己陪嫁的庄园,变卖了家产,隐藏身份,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自掏腰包赈济灾民,借此机会,将所有钱财用于招募士兵,很快就聚集起六百余人的队伍。
李氏从小熟读兵书,深谙谋略。她听说长安的一个大富商何潘仁因钱财货物被隋朝军队拉走充公,投告无门,一怒之下携裹了一群胡商举起大旗造反。他手下已发展有数万人,也曾打败过隋兵。
这位“李公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摸透了何潘仁的商人本质,于是就交代家中亲信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最初拒绝归降,但在马三宝的劝说下,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利益,最终决定归附李氏。何潘仁的加入,迅速增强了李氏的军事实力,成功收编了数万人规模的军队。
随后,李氏显露女儿身,起兵响应父亲李渊,并陆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等多支义军,而且还广招女兵。
李仲文,本名李仲威,出身于唐朝宗室,他的父亲是真乡郡公李衍,祖父是隋朝的赵国公李弼。李仲文在隋末改名夺祸,隐匿在盗贼当中,后成为头领,加入李氏的军队后,他因屡次击败刘武周的入侵,战功赫赫。唐军攻打王世充时,关中空虚,李仲文被指控与突厥通谋,意图袭击长安。唐高祖李渊因此派裴寂、陈叔达和萧瑀对其进行严刑审问,最终处死了李仲文。
向善志原本是一位义军首领,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地方影响力。在隋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在关中地区活动,寻求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后来听说李渊之女李氏起义,被李氏的才智和诚意所吸引,决定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李氏。向善志在李氏的麾下,参与了多场对隋军的战斗,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部队成为李氏娘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氏的领导下,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李氏治军严明,禁止士兵侵犯百姓,因此深得民心,前来投奔她的人越来越多,李氏带领队伍攻下了盩厔(今作周至,是陕西省西安市下辖的一个县)、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始平(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方向)等县,她的军队迅速发展到七万多人,其中军中女兵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被称为“娘子军”。
李氏的“娘子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正式建制和正式番号的娘子军。李氏因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后被李渊封为“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的事迹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非凡才能,有力地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传统观念。她的辉煌成就和崇高荣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成功树立了女性自强不息的典范形象,显着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的传奇故事极大地激励了其他女性,这种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的精神,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平阳公主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充分展现了女性的强大力量和卓越智慧,尤其是在男性主导的军事领域中,她的杰出成就为女性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平阳公主的生平和辉煌成就,不仅在唐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范围内,都为女性树立了极具价值的榜样,她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传,持续激励着后世女性不断奋进。
平阳公主于武德六年(623年)去世,李渊命令以军人葬礼待遇安葬了她。使用了包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等高规格的仪式。这些仪式通常用于皇室或高级将领,显示了平阳公主在唐朝军事中的贡献,以及在父皇李渊心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平阳公主的死因,正史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目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推测之一是,她在讨伐刘黑闼的战斗中不幸战死。另一种推测是,由于她常年领军作战,可能因旧伤复发而去世。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平阳昭公主可能因病自然去世。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由于平阳公主与李世民关系密切,而与李建成关系紧张,因此也不乏有人猜测,她可能是被李建成所害。
在现有的史料记载和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平阳公主最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军事生涯引发的伤病或其他自然病因去世。“战死说”虽然广为流传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谨慎对待,毕竟如此壮烈之事,连正史都无记载;而涉及到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阴谋论则更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至于平阳公主被以军礼下葬,这也是古代中国唯一一位享受此殊荣的女性。李渊按照谥法,赐她谥号为“昭”,因此后世也称她为“平阳昭公主”。
总之,每位历史人物的命运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要考察个人经历,还需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驻守在河东的屈突通得知李渊的军队向西进军后,决定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负责守卫河东城池,自己则亲自率领数万大军前往支援长安。然而,他的部队到达潼关后,被留守在潼关的刘文静等人成功拦截。
尧君素,魏郡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他奉屈突通之命驻守河东郡,抵抗李渊留守大军的进攻。后来,在城中粮食耗尽、形势危急之际,尧君素仍坚定不降,最终被部下杀害。尧君素死后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他的忠义,为其正名,追赠他为蒲州刺史,并下令寻找他的子孙,以厚待他们。
屈突通攻不下潼关,主要原因在于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刘文静的巧妙兵力部署。
潼关地势险要,南依秦岭,北临黄河,东西两侧分别是华山和太华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潼关成为了连接中原与关中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
潼关的防御体系非常完善,包括“三道城墙”和“十二连城”,这些防御工事使得潼关易守难攻。
刘文静的兵力部署也非常巧妙。他率领数万军队驻扎在潼关,利用潼关的险要地势,构建了坚固的防线。当屈突通率领大军前来进攻时,刘文静充分利用潼关的地理优势,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双方在潼关附近展开了激战,屈突通虽然多次尝试进攻,但始终无法突破刘文静的防线。
此外,刘文静还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利用夜袭等手段,成功地扰乱了屈突通的进攻。在战斗中,刘文静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使得义军在以少对多的劣势中保持不败。
综上所述,屈突通攻不下潼关,既有潼关险要地势的原因,也有刘文静巧妙兵力部署的因素。
面对屈突通的顽强阻截,接下来,李渊又将如何应对?面对变幻莫测的紧张局势,李渊义军又能否成功进入长安城?我们在下章将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