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清代学者认为:林士弘在崛起一方、保持首领地位方面与赵佗、李弁相似,但他们的政权存在时间都不长。尽管林士弘的政权同样短暂,但在《紫阳纲目》中作者对他给予了较高评价,甚至超过项羽、陈友谅,这表明学者认为林士弘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或正面贡献。
林士弘领导的起义军对隋朝的灭亡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起义不仅加剧了隋末的社会动荡,也削弱了隋朝在南方的统治力量。
张善安想去投靠林士弘,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因为林士弘对张善安的投靠感到惊疑不定,害怕引狼入室,因此没有接纳张善安入城,而是将其安置在城东的南塘下扎营,以观其变。
林士弘的怀疑和敷衍,让张善安心生不满,于是便暗中策划攻城。他趁林士弘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成功打败了林士弘派出的军队,并纵火焚烧了豫章城外城,随后扬长而去。
林士弘遭受重创后,立即安排留守人员在豫章城修复重建城池,安抚百姓,自己不得不将率主力迁居南康。
南康古时位于今日的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历史上曾设置多个行政机构,如庐陵南部都尉、南康郡等。
赣州是江西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而且赣州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通天岩、赣州方特东方欲晓等。
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无论是对于寻求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热爱自然风光的旅行者,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理想目的地。
林士弘刚率主力将基地迁至南康,驻扎在岳州的萧铣听说豫章基本是座空城后,便趁机立即派遣其得力将领苏胡儿率军袭击豫章。
岳州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市,古称“巴陵”、“岳州”,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怀抱洞庭湖,北依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是一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下辖3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岳阳市位于湖南东北部长江南岸,素称“湘北门户”。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丘岗与盆地相穿插,平原与湖泊犬牙交错。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向洞庭湖盆地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岳阳历史悠久,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为“三苗”之地,春秋属楚,战国时属楚之黔中郡地。秦时,东属长沙郡罗县,西属南郡、黔中郡。汉高祖元年(前206),东属长沙国下隽县、罗县,西属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分长沙郡北的下隽、罗县建汉昌郡,郡治设今平江县金铺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分下隽县本部建巴陵县。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巴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巴陵郡为巴州,十一年(591)改为岳州。元朝为岳州路,明朝为岳州府。民国2年废府,后设湖南第一行政督察区,并改巴陵县为岳阳县。
岳阳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经济繁荣、风景秀丽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气势恢宏。洞庭湖中小岛君山岛,被誉为“爱情岛”。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生态资源丰富。还有张谷英村,展现了岳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萧铣我们在前文多次提到过,他在岳州起兵反隋,自称梁公,后自称梁王。起兵后,迅速扩大了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至汉水,到了617年年终,已成为隋末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之一。
苏胡儿在接到梁王萧铣的军令后,从巴陵郡(位于今岳阳市内)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攻克了豫章。豫章位于巴陵郡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大约400公里。
林士弘在得知豫章失守的消息后,自己初败,碍于萧铣势力强大,只得选择后退,退守余干以图自保。余干在南康的东北方向,两地相距约530公里。
隋朝余干县,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余干县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余干在历史上曾是干越的核心地区,赣东北的母县,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余干县在隋朝时期属于饶州,这一地区在当时的行政划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且说林士弘仓促退守余干后,心中满是愤懑与不甘。林士弘在余干城中,一面整顿残兵,一面派人四处打探消息。他深知萧铣不会善罢甘休,定会乘胜追击。而他,必须在这绝境之中寻得一线生机。是再次起兵反击,还是另寻他路?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萧铣军队得了豫章,好不得意,萧铣传令占据豫章的苏胡儿大摆筵席犒赏三军。
李渊这边听闻各方战报,心中权衡利弊,目光深邃如渊。他深知林士弘虽兵败一时,但此人不可小觑,其麾下仍有不少死忠之士。而萧铣如今势力膨胀,似有成为心腹大患之态。
再说那张善安,自豫章城外纵火而去后,也寻思着自己的出路。他本想投靠林士弘,却被拒之门外,虽然攻破豫章外城,但自身也是损兵折将,心中对林士弘的怨恨如同野草般疯长。此时,他想到了唐王李渊,又动了心思,只是不知这李渊是否会接纳自己这个反复无常之人。
公元617年隋末元旦日,远在长安的李渊与身边将官们围坐在一起过大年。推杯换盏之际,各抒己见。有人主张趁萧铣与林士弘鹬蚌相争之时,坐收渔翁之利;有人则担心刚站稳根基,路途遥远,还需等待时机。
李渊手端金樽,思绪万千,时而紧锁的眉头仿佛隐藏着无尽的心事。
此时,夜幕笼罩华夏大地,各方势力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暗自较劲。究竟谁能在这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王者?是萧铣继续扩张他的割据版图,还是林士弘绝地反击重振雄风,亦或是李渊抓住时机成就大业?一切都如同迷雾中的前路,充满了未知,只待那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揭晓谜底。
至于历史会如何前行,我们下章再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