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隋书》也有类似记载,对于炀帝在江都宫中的奢靡生活场景有所描述,包括他对身边女色的沉溺,以及在面对天下危局时的那种矛盾心理,如他既知危险临近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一种看似豁达实则无奈的态度来对待。
只不过,隋炀帝此次对自己命运的预测还是挺准的,没多久,他便在这宫中被身边的臣子给勒死了。
此刻,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民起义和内部叛乱,杨广选择了逃避和沉迷于享乐。他继续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心中已无朝政,得过且过。
另外,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基本粮尽,人人都欲北逃中原。
然而,想到北方中原大地处处陷入混乱的景象,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各地义军纷纷崛起,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心中早已无北归之意,江东地区在他的考虑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准备迁都丹阳,意图割据江南,逃避中原的动乱。
隋朝时期的丹阳,其地理位置大致对应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丹阳位于扬州江都宫(隋宫)的西北方向,两地相距大约82.4公里。当时的丹阳是丹阳郡的治所,也是当地政治和文化中心。
丹阳有着超过2400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时期延陵季子的封疆之地,也是秦始皇眼中的龙脉之所。丹阳在商代末年曾是楚国的都城,是楚国首个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里曾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
杨广后期确实荒淫腐败,但他在年轻时也是个不错的军事家,他早年曾在江都地区担任江都镇守使是,他积极收纳江南人士,娶了萧梁王朝的后代为妻,学习吴语和南方文化,稳固隋王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
隋炀帝在江都宫作《泛龙舟》一诗写道:“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诗中的扬州已经不是南京,而是今天扬州了。
所以他对江东之地并不陌生,这里有长江天险横亘,地域相对封闭,在乱世之中或许能够成为一方相对安稳的乐土。
于是,他决定召集群臣到朝廷之中,共同商议这件关乎王朝命运的大事。
内史侍郎虞世基,向来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并且深知江东之地的一些优势。江东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较为富庶,人口虽不及北方稠密,但也具有一定的底蕴。而且,江东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较为稳固的士族势力。在他看来,皇帝定都江东是可行之举。一旦定都江东,一方面可以凭借长江的防御工事抵御北方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在江东地区进一步征调人力、物力来维持帝国的运转。
所以,当他听到杨广的的想法后,立刻站出来表示赞同,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圣明,江东之地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都城之选。那里的经济能够为朝廷提供足够的支撑,而且此地百姓们对陛下仰慕已久,陛下若能前往,必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然而,石候卫大将军李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在北方长大,也是一位成熟的军事家,他注重的是长安的重要军事以及中原地区的战略意义。长安,作为隋王朝长期以来精心营造的都城,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根基。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并且有着一套完备的政治管理体系。而且,中原地区虽然目前陷入混乱,但如果能够重新整顿,凭借着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仍然有着强大的复苏潜力。
李才认为,隋炀帝如果放弃北归长安,而选择江东,这是一种避战而退的表现,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于是,他极力陈述不可定都江东,而是请求皇帝车驾回到长安。在朝廷之上,他言辞激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
虞世基听闻,觉得李才的观点是在公然反驳自己,有损自己在朝堂上的威望,于是也怒气冲冲地与李才理论起来,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正在两人激烈争论的时候,门下录事李桐客站了起来。
李桐客,冀州衡水(今河北南部)人,隋炀帝时期,李桐客担任门下录事,总掌文簿。隋炀帝欲迁都丹阳,李桐客因直言进谏而差点丢命。后来他归属唐朝,唐初,李桐客参与制定和修改律令,为唐初立法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在巴州刺史任上,他实施建州方略,兴利除弊,改革旧制,奖励耕织,鼓励开垦荒地,轻徭薄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被百姓尊称为“慈父”。他的生平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巴州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李桐客非常了解江东的实际情况,江东虽然有着一些看似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他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缓缓地说:“陛下,江东之地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江东地势低洼潮湿,这样的地理环境容易滋生疾病,不利于百姓的身体素质提升。而且土地险峻狭窄,可耕种的土地相对有限,难以承受过重的人口压力。一旦陛下定都江东,内部要提供满足皇帝、皇室以及众多官僚需求的各种物资和服务,外部还要供应三军将士的给养。如此沉重的负担,百姓必然不堪忍受,长此以往,即使朝廷有意治理,恐怕也会因为百姓的不满而导致混乱局面的产生。”
李桐客的话直击问题关键,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但一些心怀私利的御史们听到他这么说,觉得他是在公开诋毁皇帝的计划,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当时,皇帝一心想要定都江东,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李桐客却提出了这样的反对意见,这在御史们看来是不利于朝廷团结稳定的行为。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开始弹劾李桐客诽谤朝政。
皇帝听到御史们的弹劾后,心中虽然在一瞬间觉得李桐客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出于自己的私心,也只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做出打压的姿态。而那些公卿大臣们,他们善于观察皇帝的脸色,看到皇帝对李桐客的态度后,纷纷迎合皇帝的想法。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候支持皇帝定都江东,必定会得到皇帝的青睐和赏赐。
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陛下,您可不要听李桐客的一面之词。江东的百姓多年来一直盼望着陛下的驾临。陛下渡过长江,前往江东,这是如同大禹治水一般伟大的举动。陛下前往江东,是去抚恤百姓、治理国家,这是顺应民心的大事啊。”
皇帝听了公卿们的这番话,心中十分满意。他觉得公卿们的话不仅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而且还能提升他的形象。于是,他不再考虑李桐客的意见,果断地命令营造丹阳宫,准备将都城迁往江东。
一场关乎王朝命运的决策就这样在一片逢迎声中逐渐确定下来,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决策并不能挽救隋王朝走向覆灭的命运,只是为了躲一时是一时罢了。
至于隋朝和杨广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