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在唐军的进攻下,朱粲的军队迅速溃败,朱粲本人也险些被俘。此次失败对朱粲的势力造成了重大打击,使其不得不放弃部分地盘,逃往他处。
战斗结束后,朱粲的军队残部纷纷投降或逃散,周超的军队则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了战果。战场上到处都是朱粲军队丢弃的武器和物资,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
朱粲的暴行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周超成功击败朱粲,不仅打击了朱粲的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赢得了百姓们对唐朝的支持和拥护。
七月初四,长安城再次收到捷报,称梁师都侵犯灵州,被唐朝骠骑将军蔺兴粲将其击败。
唐初的灵州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位于今宁夏灵武市境内。灵州在北魏时期称为薄骨律镇,后改为灵州。唐朝建立后,灵州成为西北地区的军政中心,是唐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朔方节度使驻地,统辖广大区域,军事力量强大。
灵州地处黄河东岸,是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枢纽,成为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在此推行羁縻州制度,安置内附的少数民族,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唐朝的繁荣和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祖李渊在太极殿听闻蔺兴粲击败来犯的梁师都,龙颜大悦,站起身来,向前几步,接过太监手中的战报,仔细阅读起来。
整个大殿也一片欢腾。大臣们脸上皆露出喜悦之色,交头接耳,赞叹蔺兴粲之功。
阅罢,李渊微微仰头,目光望向大殿高处,仿佛思绪已飘至遥远的灵州边疆。他高声道:“蔺兴粲此番英勇御敌,保卫我大唐疆土,实乃我大唐之幸。朕当重赏于他,以彰其功,扬我大唐军威!”
大殿之下,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英明!蔺将军功不可没,实乃我大唐之忠勇典范!”
李渊略作沉吟,然后对身旁的侍臣说道:“速去拟诏,赏蔺兴粲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并令当地官员好生犒劳其麾下将士。同时,传朕旨意,令其继续严守灵州边境,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敌寇再度入侵,务必全力击退,不得有失。”
侍臣领命而去,李渊又看向群臣,神色庄重地说道:“朕虽坐镇长安,然心系边疆之安。灵州乃我大唐西北之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朕今日重赏蔺兴粲,乃是为激励众将士,使其效仿蔺兴粲忠勇之举,保我大唐万里山河,永固安宁。”
大臣们纷纷叩首称是,齐声道:“陛下圣明,以蔺将军之功为励,定能使我大唐军威远扬,边疆稳固。”
此时,整个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仿佛在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也为大唐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那七月的阳光,仿佛也为这胜利的喜讯增添了几分喜悦和光辉。
到了七月十二日,占据大西北,位于榆林的郭子和势力突然派使者到达长安,向唐朝递交了降书。
唐初的榆林相当于现今的榆林市。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汇的重要城市。榆林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榆林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九边重镇”之称。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梁师都被灭后,唐朝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榆林市在这一时期属于唐朝的管辖范围。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在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撤销榆林地区,设立地级榆林市。唐初的榆林在现今的地理位置上主要包括现在的榆林市,涵盖了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等地。
唐高祖李渊收到郭子和的投降书后,自是十分高兴,这等不费一兵一卒得来的好事,实在是令他满心欢喜。想想此前为了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大唐的将士们征战四方,多少儿郎浴血奋战,又有多少家庭的泪水洒落。而如今,这郭子和竟主动前来投降,无疑是为这繁杂的局势带来了新的转机。
而且郭子和所盘踞的榆林一带,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是强行用兵,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胜负犹未可知。如今郭子和主动归降,犹如天赐良机,让朝廷避免了又一场可能血流成河的战争。
高祖李渊轻轻靠在龙椅之上,眼神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洞察与自信。他深知,此番郭子和的投降,不仅仅是多了一份军事上的保障,更是对大唐威望的一种提升。各方势力听闻此讯,想必也会重新审视大唐的统治力与气度。
“立即下诏,任命郭子和为灵州总管!”唐高祖思索片刻,果断的下达了旨意。
郭子和我们前文也曾多次提到,郭子和原名李子和(584年—664年),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出生于同州蒲城(今陕西渭南)。他因罪被流放至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因地方大饥荒,郭子和结集敢死士十八人发动叛乱,攻杀郡丞王才,开仓赈济灾民,占据榆林郡,自称永乐王,建立年号“丑平”。后又联合梁师都,北面依附突厥,以求自保。
在得知梁师都侵犯灵州,被唐朝骠骑将军蔺兴粲击败后,郭子和选择投降唐朝,被封为灵州总管、金河郡公,后徙封郕国公。他在武德二年(619年)攻克梁师都占据的宁朔县城,因战功显着,被赐姓李氏,授任右武卫将军。郭子和在唐朝时期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婺州刺史、黔州都督等。他以作战奋勇和忠诚着称,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郭子和去世,享年约八十岁。
郭子和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从反隋起义到归降唐朝,他的选择和决策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命运,也对隋末唐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
此时郭子和选择归顺唐朝,也彰显了其“识时务者为俊杰”,看到梁师都被唐军打败,他认识到唐朝的实力雄厚,且梁师都兵败后,其自身在榆林的势力难以与唐朝抗衡。此外,郭子和在之前的叛乱中已经与突厥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有过合作,但最终选择归附唐朝,更是出于对未来的战略考虑,认为唐朝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统治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唐高祖李渊能够果断任命郭子和为灵州总管,一方面是因为郭子和主动归附,表示忠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郭子和在当地的势力和影响力,巩固唐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李渊通过任命郭子和为灵州总管,既安抚了郭子和,又加强了对灵州的控制,再次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权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