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綦公顺,青州北海郡人,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活跃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
公元617年四月綦公顺聚众在北海起义,后綦公顺率领三万部众攻打北海郡城,声势浩大。经过一番激战,外城陷落,綦公顺乘胜进攻子城。此时,城中粮草已尽,守军士气低落,綦公顺自以为胜券在握,便放松了警惕,未做任何防备。
此时,北海城中隋朝官员刘兰成挺身而出,他召集了城中一百多名骁勇善战的壮士,决定趁夜突袭敌营。
刘兰成,字文郁,是隋唐的一位重要将领,青州北海郡(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刘兰成在隋朝时任鄱阳郡书佐,研读了很多经史典籍,善于断言成败,性格凶险狡猾。淮安王李神通任山东道安抚大使前往山东开展抚慰工作时,刘兰成率宗族前去投奔,并在其麾下任职。根据《旧唐书》记载,刘兰成在唐朝建立后,历任尚书员外郎、夏州司马、丰州刺史等职,防御突厥入侵,累迁夏州都督,册封平原郡公。
刘兰成善于运用各种军事策略,如疑兵之计。在对抗突厥时,他通过反间计,成功使颉利可汗怀疑阿史那摸末,最终收服了阿史那摸末部落。刘兰成在唐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他的才能,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由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意,最终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以谋反罪腰斩,心肝被丘行恭挖出吃掉。但他的贡献和军事策略对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刻,刘兰成准备夜袭綦公顺前,召集众人说道:“如今城中粮尽,若不拼死一搏,必无生路。今夜我等突袭敌营,若能成功,郡城可保;若败,亦无愧于心!”
众人闻言,皆振奋精神,誓死追随。
当夜,刘兰成率领百余壮士悄然出城,直扑綦公顺大营。城中隋朝守军见状,亦紧随其后。
綦公顺的部队毫无防备,突遭袭击,顿时大乱。刘兰成率众冲杀,敌军溃不成军,綦公顺只得弃营而逃,北海郡城得以保全。
战后,郡中隋朝官员与望族权贵商议,将城中百姓分为六军,各自统领。
当时,隋炀帝杨广已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很多郡城都由原有官吏佣兵自守,面对其他势力的攻击,基本没有援军。北海郡城的官员和望族将百姓分为六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防、集中资源、维持秩序、利用望族的影响力、平衡权力以及激励百姓参与守城。这种分军的做法既是为了应对綦公顺可能的再次进攻,也是为了在战乱时期维持城中的稳定和凝聚力。
刘兰成因击退綦公顺起义军有功,被推举为其中一军的统帅。然而,郡中有一名叫宋书佐的官员,心怀嫉妒,暗中挑拨道:“刘兰成深得人心,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不如趁早杀之,以绝后患。”
众人虽对刘兰成心存敬意,但在宋书佐的蛊惑下,见利忘义,最终决定剥夺刘兰成的兵权,将其交由宋书佐统领。
刘兰成见众人如此对待自己,心中悲愤,但又无可奈何。他明白若继续留在城中,终将招致祸患,便连夜逃出城去,投奔了綦公顺。
綦公顺得知刘兰成来投,大喜过望,军中将士亦欢呼雀跃,纷纷提议推举刘兰成为主帅。刘兰成却坚决推辞,说道:“我本为保郡城而来,今虽不得已投奔,但不敢僭越。”
綦公顺见他态度坚决,便任命他为长史,军中事务皆听从他的意见。
刘兰成在綦公顺军中韬光养晦,暗中谋划。五十多天后,他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精锐士兵,准备对北海郡城发动一次奇袭。
他将军队分为数队:在距离城四十里的地方,留下十人,命他们割草并堆成百余堆;在距离城二十里的地方,留下二十人,各执大旗;在距离城五六里的地方,留下三十人,埋伏于险要之处;刘兰成亲自带领十人,趁夜潜伏在距离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剩下的八十人则分散在便于行动的位置,约定听到鼓声后立即抢夺人畜,并迅速撤离,同时点燃草堆。
次日清晨,城中守军见远处并无烟尘,以为城外已无敌军,便放松了警惕,百姓纷纷出城打柴放牧。日上三竿时,刘兰成带领十人直抵城门,城上守军见状,慌忙敲响锣鼓。
听闻鼓声,刘兰成先前埋伏的伏兵四出,抢走了十几头牲畜和一些打柴放牧的百姓。
刘兰成在城门处与守军对峙片刻,估计抢掠的伏兵已经走远,便率众缓缓撤退。城中虽派出追兵,但因担心有埋伏,不敢急追,又见前方旌旗招展、烟火四起,便不敢再进,只得退回城中。
事后,城中守军得知刘兰成此次行动仅带了少数人马,后悔不已,叹息未能穷追不舍。然而,为时已晚。
一个月后,刘兰成再次谋划夺取北海郡城。他带领二十人直抵城门,城中守军见状,以为此次刘兰成还是带领为数不多的兵力,便纷纷出城追击。刘兰成且战且退,将追兵引至十里之外。
此时,綦公顺率领大军突然杀到,郡兵大惊,急忙回撤。綦公顺乘势进军,将郡城团团围住。
刘兰成站在城下,高声劝降:“城中百姓、将士,何必为无谓的抵抗白白送死?若能开城投降,我必保你们平安!”
城中军民早已疲惫不堪,听闻此言,纷纷出城投降。刘兰成入城后,安抚老幼,礼遇郡中官员,甚至对曾陷害自己的宋书佐也以礼相待,并资助他离开郡城。郡城内外,自此安定。
刘兰成以其智谋与胸怀,不仅保全了郡城,也赢得了人心,成为当时北海一带的传奇人物。
当时,海陵的农民起义军臧君相听说綦公顺占据了北海,便率领五万部众前来争夺北海郡城。
唐初的海陵县一度改称吴陵县,是今天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前身,治所在今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下溪村北。古海陵地理位置在北海郡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
今泰州海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更,海陵县在唐代改称吴陵县,为吴州治所。南唐时期,海陵县成为泰州州治所在,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凤城河风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望海楼等。凤城河风景区是泰州的母亲河,两岸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可坐画舫夜游,欣赏沿岸夜景,别有一番风味。
綦公顺的兵力相比臧君相起义军兵力较少,战斗力悬殊很大,他听到臧君相前来攻打北海这个消息后非常恐惧。
秋日的北海郡城外,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起伏如浪。綦公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手中的青铜剑柄已被冷汗浸透。
探马方才来报:“海陵贼帅臧君相亲率五万大军,不久将至。”
\"将军,我军不过万余,这...\"副将话音未落,城下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刘兰成身披半旧皮甲,策马冲上城楼石阶,翻身下马时斗篷卷起满地落叶。
刘兰成躬身为綦公顺出谋划策,说到:“臧君相现在距离我们还很远,一定不会有所防备。请将军立即出兵,加倍行军速度,末将愿随您率奇兵夜袭!”
綦公顺猛地转身,甲胄鳞片铿然作响,他盯着这个曾以百人破自己三万大军的书生,见他眼中跳动着熟悉的火焰——那是三月前突袭北海郡城时,此人眼中同样的光芒。
綦公顺听从了刘兰成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兵,携带熟食,日夜兼程,突袭臧君相的营地。
快要到达时,刘兰成与二十名敢死队员先行,距离臧君相营地五十里时,看到臧君相的巡逻兵背着物资返回营地。刘兰成和他的部下也背着蔬菜、米粮和炊具,假装成敌军巡逻兵,选择偏僻空道行进,一边走一边侦察,很快便得知了敌军的口令和主将的姓名。
到了傍晚,刘兰成等人与敌军肩并肩进入营地,背着物资在营中巡视,摸清了敌营的虚实,并掌握了敌军的夜间口令。
随后,刘兰成等人在空地上点燃篝火,开始做饭。刘兰成将二十名敢死队员中的三名小头目聚在篝火旁,手指蘸着酒水在地面勾画部署,他拾起一根芦苇,轻轻折断,“待到三更,便如此苇——”残茎猛地刺入火堆,爆起一团火星。
到了三更时分,刘兰成带着二十名敢死队员突然出现在主将的帐篷前,他注意到主帐前的鹿角栅栏留有豁口,守卒正用海陵土话抱怨:“娘的,说好北海富庶,怎地连口热酒都...”话音戛然而止,刘兰成的短刀已割断了他的喉咙。
他带来的敢死队见人便挥刀乱砍,敌营内的士兵毫无防备,瞬间大乱,他们一举斩杀了百余人,之后,他们将二十支火把同时掷向敌营粮草垛,火光冲天。
此时,綦公顺看到敌营火势蔓延,迅速发起进攻,五千铁骑恰似黑潮涌向敌营。
经此一战,海陵臧君相仅以身免,逃得一命,而他的部队被俘或被斩数千人,綦公顺缴获了大量物资、粮食和兵器,凯旋而归。从此,綦公顺的势力大增。
后来,李密占据了洛口,綦公顺率领部众归附了李密。李密失败后投降了唐朝,綦公顺此时与刘兰成一起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长安归附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二十六日,唐朝朝廷将李袭誉的户籍列入宗正寺(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确认其宗室身份。
前文我们提到过,李袭誉是李袭志的弟弟。李袭誉字茂实,是隋唐时期的一位着名大臣,出生于陇西狄道(今陕西安康),后迁居金州安康(今陕西汉阴)。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与兄长李袭志一同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
李袭誉在隋末担任冠军府司兵参军事,主要负责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等事务。当时隋朝内外动荡,盗贼蜂起。他曾建议当时留守长安,后又诛杀李渊的儿子、挖掘李家的祖坟、并摧毁李家宗庙的隋官阴世师据守永丰仓,发放粮食赈济穷困的百姓,并赏赐战士,号召郡县同心讨贼。然而,阴世师未能采纳他的建议,李袭誉便自行外出募兵,意图支援颓败的隋朝朝廷。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将李袭誉召入朝廷,授予太府少卿,封为安康郡公,后来又担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等职务。在任期间,他大力推行水利建设,引雷陂水建造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亩良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李袭誉后来调任凉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他在任期间以严整着称,所在之处威肃闻名。他所得俸禄大多分给宗亲,自己则热衷于读书写作,家中藏书丰富,达上万卷。
李袭誉的哥哥李袭志也是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曾任桂州都督,为政清廉,政绩显着。李袭誉的家庭背景为他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史书记载,李袭誉为人正直诚实,为官清廉,喜爱读书。他留下了宝贵的家训,强调耕种、养蚕和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无形的财产,能够世代相传。在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期间,他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溉了大量农田,促进了农业发展。他热爱读书,家中藏书丰富,并且撰写了多部着作,如《五经妙言》、《江东记》和《忠孝图》等。李袭誉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水利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家训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袭誉晚年因私愤杖杀番禾县丞刘武,获罪被废为平民,流放泉州,不久后去世。
十月二十七日,长安城接到军情战报,称“杀人魔”朱粲在斩杀马元规、吕子臧之后,率兵侵犯淅州,唐朝朝廷立即派遣太常卿郑元暃率领一万名步兵和骑兵去攻击他。
唐初淅州是现今的淅川县。淅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中游。淅川县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即为重要区域,春秋时为楚国丹阳所在地,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因淅水纵贯境内而得名。淅川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着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等历史名人。
今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景色雄伟壮观。丹江大观苑展示丹江美景的重要景点。历史悠久的古镇荆紫关古镇,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此次率军攻打朱粲的郑元暃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太常卿,在隋炀帝时期,郑元暃参与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曾参与对抗窦建德和李密等反隋势力的战斗。郑元暃在唐朝建立后,继续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作用。他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帮助唐朝稳固统治。
太常卿郑元暃率一万大军出发后,唐高祖李渊罢免了窦抗纳言一职,任命其为左武候大将军。
我们前文讲过,窦抗是李渊已故穆皇后窦惠族兄。隋炀帝杨广时期,窦抗因被怀疑与汉王杨谅有秘密接触,被除去名籍。李渊起兵反隋,窦抗投奔李渊。唐朝建立后,窦抗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并兼任纳言(宰相),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宠信,常被召入内室,饮酒谈笑,极尽欢娱,甚至留宿宫中。唐高祖不直呼其名,尊称他为兄,宫中称其为舅。
窦抗改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千牛备身大将军,曾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功居第一。他还参与了征讨王世充的战斗。窦抗在陪侍唐高祖宴饮时突发暴病去世,享年66岁。因此他也是有史记载因陪皇帝喝酒而死的首位公务人员,他去世后追赠司空,谥号为密。
窦抗在唐朝初期以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和外戚身份,属于外戚集团核心人物,受到了极高的宠信。尽管他不干预朝政,但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史书记载,他性情坦率、宽厚慈惠,受到广泛赞誉。但其性格也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因其性格宽厚,但缺乏决断力,如《旧唐书·窦抗传》记载“抗虽贵戚,性宽厚,无纲纪之才,数年间,但参议朝政,未尝有所匡弼”,此评价反映窦抗在纳言任上缺乏建树,表示他在关键决策中未能有效履行职责,成为罢免的公开理由,这估计是高祖李渊当时调整其职务的主要原因。
另一原因是武德年间,高祖李渊逐步将宰相权力集中于裴寂、萧瑀等亲信,窦抗作为外戚兼旧臣,可能被视为需要调离核心决策层的人物。
另外,窦抗是唐初高祖最信任的人,将其调职为左武候大将军统领禁军精锐“武候卫”,负责京城戍卫与皇帝仪仗。窦抗降职实为转任关键军职,既利用其忠诚稳定禁军,又将其调离文官体系。
窦抗官职变动体现了唐初权力结构调整的典型特征:外戚与功臣的地位随皇权需要起伏,军事职务成为平衡政治影响力的缓冲地带。这一事件也为贞观年间李世民进一步削弱外戚、整顿中枢埋下伏笔。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但在军事行动上积极开展统一战争,同时在政治人事上也非常上心。他以长远的打算和眼光,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权力布局,悄然完成了从隋末乱世到唐初集权的关键过渡。
其一,以权术平衡重构权力生态。李渊对窦抗、裴寂等外戚和元勋的职务调整,本质上是将关陇贵族集团的“共治模式”逐步转化为皇权主导的“垂直体系”。他既保留关陇集团的基本盘,又通过分权制衡削弱其整体影响力——如将窦抗从门下省调离,既避免外戚深度干预中枢决策,又利用其威望稳定禁军;同时提拔萧瑀、陈叔达等江南士族进入宰相班子,打破关陇贵族对朝堂的垄断。这种“掺沙子”的用人策略,为后来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广纳寒门英才埋下伏笔。
其二,以军事改革铺垫中央集权。将窦抗这类重臣调任武候大将军,暗含深意:禁军体系被拆分为十二卫四府,将领频繁轮换且直属皇帝,既防止军权集中,又使旧部功臣逐渐脱离地方私兵体系。武德年间,李渊先后将李神通、李孝恭等宗室将领的部曲收归朝廷,同时建立府兵户籍与均田制挂钩的制度,这些举措悄然瓦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私兵世袭”的传统,为贞观时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成熟府兵制奠定基础。
其三,以法制建设重塑统治根基。在调整人事的同时,李渊命裴寂等修订《武德律》,虽大体沿袭隋《开皇律》,但特别增设“请谒禁”“私兵限”等条款,从法律层面限制权贵干政、蓄养私兵。这些条文看似温和,实则为李世民后来颁行《贞观律》、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法理依据。史载窦抗降职后,其家族在地方兼并的田产被部分收归国有,正体现了这种“温水煮蛙”式的制度改革。
其四,以文化认同凝聚统治共识。李渊虽出身关陇军事贵族,却大力推崇儒学,恢复太学,命窦抗等编纂《艺文类聚》,表面上是整理典籍,实则是通过文化工程淡化关陇集团的胡化色彩,重塑李唐作为中原正统的形象。这种文化策略使得山东士族、江南文士逐渐认同新朝,为贞观年间形成“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盛况创造条件。
这些看似零散的人事调整与制度变革,实则构成了一张精密的政治网络。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能够迅速掌控中枢而不引发大规模动荡,正是得益于李渊时期打造的权力框架——外戚被限制在禁军体系、世家大族失去地方武装、官僚系统形成制衡机制。贞观之治的辉煌,不仅是李世民的个人雄才,更是李渊以十几年时间悄然完成的制度奠基所结出的果实。这种代际之间的政治传承,恰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言:“高祖草创,太宗润色,其政乃成。”
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深远的变革,往往始于不动声色的布局,至于接下来唐高祖李渊在统一战争中还会有什么样的“大手笔”,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