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最新章节。
“拿着一部残破的《永乐大典》,就能肆意幻想出整个近代科学史。”
“挖出个青铜器,就妄想自己领先世界三千年。”
“对于这种人,我的评价是去医院看看脑子。”
“所谓‘科技典籍’不过是炼丹风水大全,和培根倡导的实证科学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把《永乐大典》吹成“古代谷歌”,却选择性无视一个致命事实,这部书从未真正流通,连徐光启都看不到全本。”
“一部无法普及的作品,何谈科学发展?”
“明明拥有《永乐大典》,却为何没有发生科学革命?”
“我来告诉你们原因!因为集权体制下,知识只是帝王术的装饰品!”
“除了用来吹嘘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只会白白浪费国力。”
“那些吹捧古代科技的人,敢回答三个问题吗?”
“为什么《天工开物》在清朝失传?直到日本翻刻才传回中国,一个连技术典籍都容不下的文明,谈何科学传统?”
“祖冲之算圆周率比欧洲早千年,为什么却始终停留在‘实用计算’。”
“郑和舰队带回长颈鹿而非世界地图,朝廷为防‘奇技淫巧’流散民间,竟将造船图纸付之一炬。”
“这种封闭心态,怎可能孕育出牛顿定律?”
“连三角函数符号都要借阿拉伯数字表达,却幻想《墨经》里有量子力学。”
“我只能说,可笑,可悲。”
“整天就想着做梦,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的做事。”
“这真的符合我对某些人的刻板印象。”
“只知道吹牛逼,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需求。”
“把牛顿包装成‘明朝皇子’,本质上是用血统论劫持科学。”
“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没有。”
“妄想于虚无缥缈的血统,而忽视了环境的因素。”
“按这个逻辑,爱因斯坦祖上可能姓艾,是朱熹理学的传人,毕竟《朱子语类》里也讨论过‘格物致知’嘛!”
“只要给一个个带来进步的科学家头上带上‘遗留海外人士’这一称号,仿佛就能证明过去的科学有过发展一样。”
“最可悲的是,某些人在狂欢时,真正的实干者却在受到排挤。”
“用民族主义绑架历史,只会制造虚妄的优越感。”
文章发出后。
互联网迅速分为了两个派别。
争议的源头不再是讨论牛顿是否真的是明朝逃亡皇子,而是将目光放在了科学发展上面。
正方认为科学起源于东方。
反方的观点则表示发展的环境更为重要。
同一时间。
海外各大媒体也发布了新的内容。
东京大学教授在《朝日新闻》发文:“东亚文明圈正在重构科学史的解释权。”
而《卫报》则聚焦于多元文化背景对牛顿科学成就的影响,同时强调牛顿的成就依然属于英国。
一场新的互联网舆论风暴正在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