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最新章节。
【武曌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绩】
有人认为:武曌执政时期丢失许多土地,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因此诟病武曌当政。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对于武曌执政时期具体对外战绩,以下按民族或国家分开讨论。
(一)后突厥:后突厥汗国建立于公元682年,时高宗健在,所以根本不是武曌丢失的领土,正如不能说新中国丢失了外蒙古一样。后突厥汗国历经骨咄禄、默啜两位可汗,曾一度强大,不断骚扰中原边境,至8世纪中叶被回纥所灭。
有人误以为后突厥坐大恰逢武周革命,武曌专注于解决内部矛盾,从而忽略边境问题,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以下通过对武曌执政21年期间与后突厥发生的冲突整理,逐步阐明这个问题。
(文明元年(684年)七月)突厥骨咄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旧唐书》本纪)(《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败之。)——胜+1
(文明元年(684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元年(685年)二月)突厥寇边,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以击之。(《新唐书》本纪)——同上,以下类似这种还有很多,没说分胜负,可能都不是遭遇战。
(垂拱元年(685年)四月)淳于处平及突厥战于хīn州,败绩。(《新唐书》本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хīn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资治通鉴》)——败+1,这次虽然是战败,却是一次相当主动的战役。《新唐书》故意采用模糊记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普通战败。实际上,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距离比较远,本来是不需要负责的事情,但秉着国家责任感还是去了。
(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突厥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至两井,遇突厥三千馀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馀骑冲之,皆弃甲走。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燃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资治通鉴》)——胜+1+1,这里虽然用了计策,但毕竟兵不厌诈。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突厥寇昌平,黑齿常之击之。(《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三年(687年)八月)突厥寇朔州,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黑齿常之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1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及突厥战,败绩。(《新唐书》本纪)——败+1+1——由此统计,共两次。
(永昌元年(690减1年)五月)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行至紫河,不见虏《资治通鉴》)——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永昌元年(690减1年)八月)薛怀义为新平道中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延载元年(694年)腊月)突厥默啜寇灵州,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1+1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将军以击默啜。(《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资治通鉴》)——胜+1+1+1+1+1
(延载元年(694年)三月)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击默啜。(《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王孝杰为朔方行军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突厥默啜寇胜州,平狄军副使安道买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1+1+1+1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上言,有女请和亲。秋七月,令淮阳王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赴虏庭。八月,突厥默啜以延秀非唐室诸王,乃囚于别所。......率众与阎知微入寇妫、檀等州。命司属卿高平王重规、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幽州都督张仁亶、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兵二十万逆击,乃放延秀还。(《旧唐书》本纪)(在这里《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道西后军总管,以击突厥。)——胜+1+1+1+1+1+1+1(虽然只是为了要人,出兵也多,但还是胜了。)——由此统计,共7次——
(圣历元年(698年)八月)默啜攻陷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焚烧百姓庐舍,遇害者数千人。(《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癸丑,突厥寇蔚州。乙卯,寇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这里指的是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默啜攻陷赵州,刺史高睿遇害。癸未,默啜尽杀所掠赵、定州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突厥寇赵州,长史唐波若降于突厥,刺史高睿死之。)——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突厥寇相州,沙吒忠义为河北道前军总管,将军阳基副之,李多祚为后军总管,大将军富福信为奇兵总管,以御之。(《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皇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圣历二年(699年)四月)魏元忠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娄师德副之,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夏官尚书唐奉一为天兵中军大总管,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五月)命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总管以备突厥。(《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魏元忠为萧关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十二月)突厥寇陇右。(《新唐书》本纪)——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春正月)突厥寇盐、夏等州,杀掠人吏。(《旧唐书》本纪)——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三月)突厥寇并州,雍州长史薛季昶持节山东防御大使以备之。(《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长安二年(702年)七月)突厥寇代州。(《新唐书》本纪)——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九月)突厥寇хīn州。(《新唐书》本纪)——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综上,总共9次明确说明胜负情况的遭遇战,武周7胜2败(并且其中一次战败另有内情,其情可原)。
此外,“以备/御突厥”共7次,“以击突厥”共9次,加起来共16次。“突厥寇某地”共16次,其中只有6次,武周军队未及时到该地点作战,10次接下来都有武周军队到达该地与突厥军队战斗或者防备。由此证明,武曌对后突厥作战绝对强硬,完全没有丧权辱国。
这里但凡出现“寇某地”,其实没有武周军队参与,一般城镇不驻扎军队,一个州可出动的战斗人员,无论如何不能与正规军队相比。而出现“以击之”或者“以备之”、“以御之”,其实没有与突厥军队起正面冲突,只是战略防备。但这种策略也可达到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可能发生的寇边概率。
有意思的是,以圣历元年为分割线,在此之前,多是“以击突厥”,此后则多是“以备突厥”。同时,圣历元年之后出现的突厥寇边,武周军队很多次没有参与。通俗地说,圣历元年之前“见了面就开战”,而圣历元年之后更像“躲猫猫”。以圣历元年为结点,为什么突厥侵扰的这些城镇,恰好没有遇到武周军队?原因很可能是突厥故意避开那些有驻扎军队的城镇。突厥军队屡次备受打击之后,改变了作战策略,与武周玩起了“躲猫猫”。
还有一件事情,圣历元年,武周与后突厥有一次不成功的和亲。无论突厥不满意的真实原因是武延秀的性别还是姓氏,武曌让男性和亲或者不让孙子和亲,实际上极有可能就是不想诚心和亲。既然武曌已经决定传位李唐,却用一个不合适的人物和亲,这可作为暂时缓和,待唐朝恢复之后大可不必承认和亲人物的身份,继续开战。同样针对突厥问题,这种操作也有历史先例。北周千金公主到了隋朝已经起不到和亲作用,隋朝便以此为理由重新开战。
另外,领土不等于GDP,对不毛之地的征战不见得有多么伟大。再者,我们知道,此后的历史上,漠北从未真正臣服中原。那么李世民与李治两代,耗费军资消灭东tū厥和西突厥的行为,真的是明智之举吗?虽然不想鄙视这种壮举的勇气,但是就算没有了东tū厥,没有了西突厥,还会有后突厥,以后还有回纥,甚至还有契丹、女真、蒙古,直到现在依然还有外蒙古。
所以,中原征服漠北的战略行动向来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耗费军资收复并且耗费更多资源维持这块不毛之地的中央控制权,实在算不上什么丰功伟业。武曌放弃少有汉人住民又无法耕种土地的漠北,才是更为明智之举。
(二)吐蕃:武曌执政时期,吐蕃已经立国很久,此后持续的时间也很久。吐蕃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宗教、生产方式等,又地处高原,拥有绝地优势。
以下是武曌执政时期与吐蕃发生的冲突整理。
(垂拱三年(687年)十二月)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副之,以击吐蕃。(《新唐书》本纪)——这里没说分胜负,可能不是遭遇战。
(永昌元年(690减1年)五月)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以讨吐蕃。(《旧唐书》本纪)(《新唐书》说明了此次战败:韦待价及吐蕃战于寅识迦河,败绩。)——败+1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命岑长倩率诸军讨吐蕃。(《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以击吐蕃。)——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