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珠塔》最新章节。
唐朝开元年间《道藏》中,“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野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苁蓉”并称中华九大仙草。仙草简介
早在唐朝开元年间,[1]在《开元道藏》中,天山雪莲与霍山石斛、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肉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被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2]在唐代名学经典《道藏》中,石斛兰就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同时,其亦有“软黄金”、“植物黄金”、“中医圣药”等美称。
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米斛,又名龙头凤尾草、皇帝草。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1700年前就有霍山石斛应用的记载,是自《神农本草经》有石斛记载以来,历代本草中记述最多,最为详尽的一种石斛。
它的茎秆肉质,青黄色,茎秆的基部较粗,向上逐渐变细。茎秆的上部长出绿叶,叶子长圆形,一片片地从茎秆上斜向上生长,像探出的舌头,可爱玲珑。野生的霍山石斛植株矮小,茎一节一节似米粒,俗称米斛。
它是药用石斛中的极品,是国家现代中药重大专项200多个濒危稀缺品种中首位保护物种,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曾把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现代人称它为“健康软黄金”。在历史上一直贵为皇室专用,相传皇帝们为了长生不老而用霍山石斛炼制长生丹。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也曾用霍山石斛当茶饮来护嗓养生,永葆艺术青春。
然而今日的霍山石斛却濒临灭绝。它主产于安徽西南部霍山县,河南西南部南召,湖北黄梅、罗田,大多生长在海拔250-1200米的悬崖峭壁间和参天古树上,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它的分布地理面积小、生长环境苛刻、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极低,因此自然产量极为稀少,更因民间长期过度采挖,致使野生的霍山石斛几乎绝迹。[3]
霍山石斛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即有石斛记载。自唐朝开元年间起,道家经典《道藏》就把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在历史上一直贵为皇室专享。
霍山石斛作为药用石斛中的极品,富含有多糖、生物碱、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和萜类,是国家现代中药重大专项200多个濒危稀缺品种中首位保护物种。由于霍山石斛属珍稀药材,广泛用于中医药及保健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导致人工培植的石斛价格一路飙升。
石斛属植物,在安徽分布的主要有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细茎石斛、重唇石斛等,尤以霍山石斛最为珍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野生霍山石斛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岳西、金寨、潜山县天柱山。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药农在霍山县黑石渡镇清潭沟村六万寨水牢沟(明代关押犯人之地)采集到野生霍山石斛。2012年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又在太平畈乡发现了零星点状分布的野生霍山石斛。在2014年5月14至21日举行的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安徽省调查组专家分别在岳西县冶溪镇、店前镇、毛尖山乡、主簿镇和枯井园自然保护区等地发现了霍山石斛野生种群。
据专家不完全调查统计,霍山石斛在安徽野生分布有4县8处,总数在2100丛(株)左右。安徽省野生霍山石斛存在数量仅有2100丛,是名副其实的“极小种群”,随时面临灭绝风险。因此,安徽省的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长序榆、小勾儿茶、霍山石斛5种野生植物已被列入我国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优先拯救物种名录。
折叠功用
石斛又称石斛兰,兰科植物之一,原被归入柄唇兰族,但现已独立成为一族。石斛兰是兰科中的大族,有1000多种原生种,有着各式各样的植物体和花型。分布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是一种生性强健的附生性兰花。主要品种有霍山石斛、金钗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
随着花卉产业的兴起,石斛兰也成了一种观赏植物。石斛兰的栽培方式一般为盆栽。由于石斛兰具有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被誉为“父亲之花”。
石斛兰的植株由肉茎构成,粗如中指,棒状丛生,叶如竹叶,互生于茎节两旁。花葶从叶腋抽出,每葶有花七八朵,多的达20多朵,呈总状花序,每花6瓣,四面散开,中间的唇瓣略圆。许多品种的瓣边均为紫色,瓣心为白色,也有少数品种为黄色、橙色。
石斛兰通常被分为春、秋两大类。春石斛是在春天开花,而秋石斛则在秋天开花,除此之外尚有为数甚多的原生种石斛兰。石斛兰常生长于海拔480-1700米的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18-30℃,生长期以16-21℃更为合适,休眠期16-18℃,晚间温度为10-13℃,温差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温度超过30℃对石斛生长影响不大,冬季温度不低于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冻。石斛忌干燥、怕积水,特别在新芽开始萌发至新根形成时需充足水分。但过于潮湿,如遇低温,很容易引起腐烂。天晴干热时,除浇水外,要往地面多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常绿石斛类在冬季可保持充足水分,但落叶类石斛可适当干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降三高、防治糖尿病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功效。用石斛入膳,能起到健康养生的效果,有增强新陈代谢、抗衰老等作用。[4]
折叠饮用方法
【霍山石斛枫斗的饮用方法】:
第一步,取霍山石斛枫斗(龙头凤尾)3-5克(可根据容器大小而定)放入杯中。
第二步,兑水300-500毫升。
第三步,煮沸后约30分钟至螺旋状的霍山石斛枫斗伸开,汤色微黄。
第四步,倒入杯中即可饮用,亦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天然蜂蜜,按以上步骤可反复蒸煮3-5次。
第五步,蒸煮至霍山石斛的茎条状恢复采摘状态可直接嚼服。
【霍山石斛花饮用方法】:
第一步,取霍山石斛干花2-3克(根据容器大小而定)放入杯中。
第二步,兑水300-500毫升。
第三步,煮沸后约10分钟,至汤色柠檬黄或桔黄。
第四步,倒入杯中即可饮用,按以上步骤可反复蒸煮1-2次,斛花反复蒸煮后可嚼服。
【霍山石斛粉饮用方法】:
第一步,取霍山石斛粉2克,放入容器中。
第二步,加水少许充分拌匀至糊状。
第三步,再加温开水(60-70℃)将其充分溶解,即可饮用。[5]
折叠各家论述
1.《本草通玄》: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2.《本草正》:石斛有二种,力皆微薄,圆细而肉实者,味微而甘淡,其力尤薄。《本草》云圆细者为上,且谓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而诸家谓其厚肠胃、健阳道、暖水脏,岂苦凉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
3.《药品化义》:石斛气味轻清,合肺之性,性凉而清,得肺之宜。肺为娇脏,独此最为相配。主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邪热痱子,肌表虚热。其清理之功,不特于此,盖肺出气,肾纳气,子母相生,使肺气清则真气旺,顺气下行,以生肾水,强阴益精。且上焦之势,能令肺气委曲下行,无苦寒沉下之弊。
4.《本草求真》:石斛,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5.《本草思辨录》: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肠胃药。《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二端。大凡证之恰合乎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6.徐究仁: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夫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热郁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轻灵不为功。然有不可徒恃石斛为治者,若温邪延久,伤及下焦,劫灼真阴,则鞠通吴氏有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等法,原为挽救真阴而设,石斛未免嫌其轻浮耳。盖真阴非气液之谓,救真阴者宜浓厚,救气液者宜清淡,苟以浓厚救气液,则转滋转燥,而固邪愈深,以清淡救真阴,则杯水车薪,势必不济。抑有不可滥用石斛者,如湿温尚未化燥,每见口燥欲漱,苔腻皮干,理宜辛淡之法,若误用石斛,则舌苔立转黑燥,湿遏热蒸,渐入昏谵者有之,是又不可不谛审者也。[6]
折叠编辑本段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为雪莲花的一种,因其分布于XJ天山等高山区,花序如荷花而得名,是维吾尔医药中的常用民族药。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天山雪莲为菊科植物天山雪莲 Saussurea involucrata(Kar.etKir.)Sch.-Bip.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阴干。
野生天山雪莲只生长在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和昆仑山雪线附近高寒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上,且常年藏身在隐密高山雪线附近的冰质坡地及岩石缝中,采摘十分困难,再加上5-7年才会开花结果,因此,天山雪莲十分稀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折叠功效
天山雪莲为雪莲花中的一种,雪莲花早在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它也是藏、蒙、维吾尔等民族的常用药。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维吾尔医认为它为二级湿热,具有补肾活血,强筋骨,营养神经,调节异常体液的功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肺寒咳嗽,肾与小腹冷痛,白带过多等。中医则认为它性温,味微苦,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小腹冷痛,月经不调。
现代研究表明,雪莲花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及其苷类、甾体类、木脂素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风湿、镇痛强心作用、终止妊娠作用、清除自由基及抗疲劳作用,还具解痉、抗炎、降压和平喘及抗癌等药理作用。
由此可见,天山雪莲为温肾活血类的一味中药,临床上多用于妇科和风湿科疾病的治疗,且其性温,具有一定活血功效,所以孕妇忌用。
折叠特征
天山雪莲从外到里主要由叶、苞叶、苞片和花组成,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广披针形,两面被柔毛;苞叶长卵形或卵形,膜质,半透明。总苞片3~4层,披针形,等长,外层多呈紫褐色,内层棕黄色或黄白色;花管状,紫红色。气微香,味微苦。[14]
折叠编辑本段三两重人参
人参是具有肉质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称为人参。古代,人们把人参称作神草、地精和黄精,被誉为“百草之王”,更是与貂皮、鹿茸齐称“东北三宝”,其珍贵程度可见一般。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缓慢,从种子萌发到性成熟,在野生环境下需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时间。[15]
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er)为五加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根入药。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不仅可补五脏,还可以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也就是说,经常服用人参,可以防止衰老,可以延年益寿。
《图经本草》记载:“相传尝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人与人参含之,一人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
人参被视为“百草之王”,野生人参自然生存量小,自然生长速度极慢。由于其极高的药效作用和经济价值,需求量不断增加,利益驱使,人们盲目采挖,导致野生人参濒临灭绝。
人参生长对环境条件有着苛刻的要求,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基本的生态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空气、生物等因子,这些因子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16]
折叠编辑本段百年首乌
《中药大辞典》本草汇言载述:何首乌,初十年如弹、如栗,五十年如拳,百年如碗,力足矣。[7]
唐代文学家李翱著有《何首乌传》,记载了关于何首乌来历的传说。何首乌,是顺州南河县人。他的祖父名叫能嗣,父亲名叫延秀。能嗣的原名叫田儿,从小体弱多病,直至五十八岁,还是没有妻儿,在山上跟师学道。某一天,他醉卧在山野,忽然看见有两株藤蔓,相距三尺多,藤蔓相互缠绕,过了很久才分开,分开不久又相互缠绕在一起。田儿对此感到很惊讶,天亮之后挖了它的根回去。向别人请教这是什么植物,但是没人能回答得上来。后来遇到一位山中老者,老者告诉他:“你既然没有子嗣,而它的藤蔓又是这样的奇异,这说不定是一味神药,你为什么不服用呢?”田儿听了老者的话,将它捣杵成散末,每天和酒服用一钱,连服几个月之后身体变得很强健,于是加大剂量,每天服用两钱。没想到宿疾竟至痊愈,而且头发变得乌黑,容颜变得年少。在十年之内生了多个儿子,于是改名为能嗣。后来给儿子延秀服用,延秀活了160岁。延秀生了首乌之后,又给首乌服用,首乌服用之后活了130岁,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有一个名叫李安其的人是首乌的乡里邻居,他学着首乌服用此药,也是获得了长寿。并将这件事流传出去,后人将这可以延年益寿、乌须黑发的药命名为何首乌。
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乌须发,美容颜。”古人将何首乌奉为神物,大的何首乌剖开,会呈现鸟兽山岳的形态。传说五十年的何首乌叫山奴,像拳头一般大,服用一年,两鬓会变得青黑。一百年的何首乌叫山哥,像碗一般大,服用一年,颜色红悦。一百年的何首乌叫山伯,像盆一般大,服用一年,脱落的牙齿可以重生。二百年的何首乌叫山翁,像斗一般大,服用一年,容颜会像孩童,行走可以追及奔马。三百年的何首乌叫山精,像栲栳(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形状像斗,亦称“笆斗”)服用一年,可以延年益寿,久服可以成仙。从这有些许夸张成分的传说中,足见古人对何首乌的重视。
食用何首乌时需要注意,首乌有生品和制品之分,补益精血应当用制首乌,截疟润肠宜用生首乌,且生首乌有小毒,应当慎用。大便溏泄以及湿痰较重者亦不宜服用。[8]
折叠编辑本段花甲之茯苓
折叠植物形态
寄生或腐生,菌核埋在土内,有特殊臭气,鲜时质软,干后坚硬;球形、扁球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重1〜2斤至数十斤不等;表面粗糙,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由无数菌丝组成,白色稍带粉红;子实体平伏,生长于菌核表面成一薄层,幼时白色,老时变浅褐色,菌管单房,孔为多角形,孔缘渐变齿状。
折叠产地
主产于广西岑溪、苍梧、玉林,广东信宜、高州、新丰,云南丽江、石鼓、江边,安徽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罗田、黄山、麻城,河南商城、新县、固始。
折叠采收加工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折叠中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