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林间的鹿》最新章节。
小时候常听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年幼时的我常常对此表示不解:它既没有《三国演义》中一统天下的凌云壮志,也没有《水浒传》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与兄弟情谊,更没有《西游记》中那西天取经路上的执着。在我看来它无非就是一部写一群痴男怨女整日风花雪月的故事而已,又如何担得这样的名头?直到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人生百味,尤其是我一个八岁小孩儿所能参悟的。
初识《红楼梦》那年我八岁,懵懵懂懂的跟着姐姐在DVD里看完了整部87版的《红楼梦》,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我对林黛玉的怜悯更多于喜爱,因而厌恶宝钗,觉得拆散了宝玉和黛玉的宝钗是十恶不赦的大坏人……
十岁那年,我们有一篇课文叫《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但是课文的主角好像是王熙凤,对黛玉的印象倒不是很深。在《红楼梦》这部小说面前,我们老师似乎有许多的感悟,但似乎又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感慨道:“《红楼梦》写得是真好,你们一生中一定要多读几次,你们长大了要好好的品味。”
要说我第一次正经八百的读《红楼梦》,那还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小升初的无聊假期让我囫囵的看完了了青少年版的《红楼梦》,被姐姐拉在椅子上说感受的时候,一心想出去捉河蚌的我只留下了可笑两个字。就是嘛,一堆的小姐姐整天在这里掐架,关键人物又多,记得脑子乱死了!
时间横冲直撞的到了我的15岁,香菱学诗唤起了我久远的记忆,我发现我对《红楼梦》的记忆模糊了,于是我再次翻开了《红楼梦》。人物关系凌乱交错、剧情发展跌宕起伏、每一个人所做出的诗歌也非常符合人物性格,曹雪芹啊,曹雪芹!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天纵奇才怕是也无法形容你的才华吧!我似乎体会到了小学老师那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太多了,太乱了,百感交集……似乎每一个角度入进去思考都能得到不同的感悟!
想想幼时的自己如此敌视宝钗的态度,着实令我汗颜。我单觉得宝玉被骗着娶了她,她就是个顶顶坏的大坏蛋,却从来没有站在宝钗的角度想过:如此疼爱宝玉弟弟的姐姐,却要担负起两府联姻的重担,去拆散一对有情人,甚至让黛玉含恨而终,她不难过吗?她怕也是不能安寝吧。她得到好结局了吗?不过也是金簪雪里埋的光景罢了。
今年我们又学了黛玉进贾府的课文,不得不说这可能就是曹雪芹文字的魅力吧,一字一句仔细品读,却又能悟出不一样的东西。像黛玉,满腹经纶,却生在了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又能说什么呢?只刚念了《四书》罢了!她刚一入府便事事小心,处处留意,才能讨得祖母的欢心……也不怪她能写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诗句了,《葬花吟》写满了黛玉的满腹忧思,葬的是花,吟的是人,洒的是怜惜的泪珠,咏的是不陷污淖的洁白,叹的是命运的黄昏,悲的是弱柳对空枝的血痕!《葬花吟》的最后,到底还是葬了自己。
细品整部《红楼梦》,虽然高鹗的序章总是为人所诟病,但他赐予黛玉魂归离恨天,似乎却成为了黛玉最好的结局。宝玉本是风流公子,一生中绝不可能只有黛玉一人,黛玉之所以能拴住宝玉的心,无外乎是她的满腹才情,青春年华与花容月貌,可是当有一天黛玉青春不再、年老色衰、江郎才尽之后呢?那常伴宝玉身侧,与其把酒言欢的人还会是她吗?那是在听闻宝钗出闺后便能魂归离恨天的黛玉能接受的了吗?佳人的猝然长逝,避免了二人成婚后的一地鸡毛,最大可能的保留了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这个结局就已经很好了。
其实爱情是很短暂的,但它存在之时却是我们人生得意之事,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它是我们生命中最美的回忆,但却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