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蜀江水碧》最新章节。
眉州,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南面,属剑南道四十个州的其中之一。剑南道又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同,分为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两个节度使分辖。眉州具体隶属于剑南西川节度府。
大唐法理上的行政管理区划,为州和县二级模式,“道”是朝廷派出机构,不属于一级政府。而军事管理划分又是一个体系,主要是看军事方面的地理位置重要与否。剑南道、山南道等就是如此。剑南道只有这个称谓,而真正的实际管理者,就是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两个节度府的一号首长即节度使,各自管辖各自的地盘。同时唐朝的行政管理与军事管理为一体,并以军事管理者为主,节度使既管理军事调兵遣将,又掌管政务赋税民事等。一方节度使就是一方的军政首脑,有时的实际权力还要高出中央的“三省六部”,因为他们有能力影响着皇位的更替和朝堂政策的走向。
眉州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朝廷对云贵疆域的管理往来,必经此处。同时向南直达邻国南诏,向西可与强大的吐蕃相连。这里是山水田园相间,多山而无险峻,多水而不肆虐,田畴阡陌纵横,人文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就有“书城”、“书社”流传下来,学习与读书之风盛行。这里也是佛教道教的际会场所,自然陶冶着百姓的灵魂与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眉州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眉州的经济文化人口,在剑南西川诸州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紧邻成都那样的大都市,自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乐园。
唐朝在划分行政辖区级别时,是很有等级之分的,同样是节度使,地理位置不同其使节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差别很大。今天的西川节度使,虽统领半个道的区域,却是一个能参与朝廷决策的重要角色,有着宰相和郡王的级别。而相邻的剑南东川,却是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差事,当然政治和经济待遇自然要低人一等。州县也是如此,朝廷以每个州的人口作为等级标准,与级别、待遇相关联。所辖四万户以上的为上州,两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两万户以下的为下等州郡。下等州往往是偏远世界、蛮荒之地,是那些很不受皇帝待见或被贬官员的最后归宿。
眉州属于上等州郡,仕途的上升通道自然宽广,是那些有抱负的官员最理想的去处。
唐朝官员的升降进退,是很民主和自由的。在京都的官员,一类是那些能背靠大树且出身贵胄之人,就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京城衙门里任何合适职位。那些靠十年寒窗过关斩将的“进士出身”,尤其是被殿试录取的所谓“天子门生”,更是不愿离开京畿重地,以祈求被皇帝钦受官职,走进决策中枢。在京都还有一个让人忘情流连的更大因素,是进可入主庙堂,退可为一方大员。
而另一类是没有靠山又有自知之明者,也会要求到地方工作。“真能为朕排忧解难”!这往往会被皇帝夸奖一番,让你挑选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给一个相应的官职,这被称作“外放”。同时,到地方任职有一个最明显的好处,是各种待遇相比于京城要略高一些,整体补贴收入明显提升,“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也属于正常的收入。
薛郧,就是这样一个与受礼和升迁无缘的、有身份无地位之人,自然要求“外放”是他最好的选择。
在距离眉州刺史府北面不远的一个小丘旁,矗立着一处坐南朝北的严谨庭院。主房是五间全木制的青瓦上房,屋顶正脊和垂脊上,镶嵌着狻猊獬豸等避灾消祸保平安的小怪物;挑梁突出,有简单的镂空雕刻,外突的屋檐流线型的向上延伸,同样端坐着一个祥瑞之兽,仰天默然。东西各三间偏房,与正房相似只是低矮窄小一些。这是一个古味浓郁的庭院和人家。
四周坚固的木栅栏爬满了厚厚的蔷薇,一年四季斑斓的花朵渐次开了又谢,从没有间断停歇;馥郁的花香整日弥漫在四周,时有蜂蝶蹁跹过往,不知名的灵巧鸟儿,展示着斑斓的身影在花间穿梭鸣唱。院子的中央一颗参天梧桐树,繁茂的枝叶笼罩了大半个院落,一看便知,这座房舍是围绕这颗大树而修建的。梧桐树上莺飞鹂翔,几处鸟窝中雏鸟在急急的呼唤着,期待着父母衔食来归,同时又将这座古色古香的房舍,衬托得敦厚朴实。
这片庭院的主人名叫薛郧。一个五十六岁的标准男子。一米七五的笔直身材,微胖白皙,满头黑发中间有少许霜华,没有学究那种慢条斯理的动作,可他确实是一位知识颇丰的老者,一个不苟言笑的政府官员。他就是要求“外放”到眉州,并任刺史府长史——薛郧秘书长。
此时的薛家庭院中肃穆一片,这里正在筹办丧事。满院身着僧衣的佛家弟子正在诵经,缓慢而清脆的木鱼声震响在四周。
薛郧去世了,家人正在为他举办丧事。
唐朝此时的丧葬风俗,是人亡后必须有和尚诵经超度,让逝者早登极乐,使生者早解悲痛。大唐人普遍信奉佛教,丧葬中邀请僧人超度灵魂的规模,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也是皇帝明诏提出的丧葬要求,否则将以对佛家的“大不敬”予以惩处。
自唐朝开国伊始,就把道教确定为“国教”。唐王朝为了佐证李家是皇权神授,名正言顺地去拥有天下,道教自然就成了大唐的“国教”,其创始人老子李聃也成了李氏的先祖。但在信仰自由的唐帝国中,佛教却大行其道,甚至有“泛滥成灾”之虞,无论是身为帝王的李世民还是普通百姓,皆把佛祖作为自己的寄托或依靠。
自代宗朝开始至今,对佛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朝廷时时处处都以敬佛礼佛用佛为准则。
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王朝在占领陇西大片土地后,又趁大唐国内人心疲惫、经济凋零,挥动大军攻占长安。在京城陷落之前,代宗执意要聚拢天下佛教弟子登上城门,以高声诵咏佛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退敌。
该佛经讲述的是仁王目睹众生痛苦,遂生出怜悯之心,就此施展无边的法力来保护天下苍生,故又称“仁王护国”。
“陛下,胡人大军已抵奉天,应速诏郭子仪与仆怀固恩将帅们率军御敌,切不可用此虚幻之术替代刀兵,若佛有知岂不嗤笑我朝无人耶!”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树立功勋,现已担任吏部尚书的颜真卿,此时唯有他一人敢于在朝堂上大声提醒着代宗。
宰相元载却反驳道:“陛下切勿相信这个老朽之言,佛法无边,我们都能感受得到。颜真卿怎能知道此时佛的无用?他是在扰乱陛下的通灵之心,应治其大逆不道之罪。”
“颜大人,既然知道蕃兵已经兵临城下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佛法去御敌?陛下自然这样要求,这么多朝臣也都一致拥护,这同样也是佛法引导的结果。你颜大人只会舞文弄墨,佛的无处不在和无边法力,是你能懂得了的吗?”已是监军的宦官鱼朝恩也随和着元载,一唱一和对颜真卿发起了攻击,而其他朝臣面面相视,各求自保。
反驳颜真卿的元载和鱼朝恩,就是与李辅国携手杀掉张皇后,把肃宗惊吓之死,夺回皇位交于李豫的三个主要人员。他俩后又紧跟代宗,暗地刺杀权倾朝野、目无君父的李辅国,消除皇帝与大臣们“恐李”的现象,他们的意见代宗自然是言听计从。
说起这个宰相元载,是一个聪明机警之人。他善于思考问题、辨析理论,善于揣测圣意、见风使舵,深得代宗的信任和依仗。他所谓创立的“禁止越级言事”和“知人善任”的两个工作管理手段,一直影响着整个唐朝和后世。
城头上的诵经之声依旧朗朗,而吐蕃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代宗仓皇从东门逃亡陕州避难,京城在入侵者的烧杀抢掠中,陷入一片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