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成道天书》最新章节。
《列仙传》有云:”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晋人也。隐而无名,悦赵成子,与游。
旦有黄雀在门上,晋公子重耳异之。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
及还,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
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
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处契玄友。
推禄让勤,何求何取。影介山,浪迹海右。”
意思是说“介子推这个人,姓王名光,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他隐居不仕,而不为人所知。他喜欢与赵成子来往。
介子推家门前,每天早上都有黄雀停留,在他家的门上驻足不肯离去。
晋公子重耳,觉得介子推,是个不平常的能人。后来,介子推跟随重耳逃亡了十几年,他不辞劳苦艰险,屡屡救重耳于危难之中。
等到与重耳回国后,有一天早晨,介山的伯子常来叫他说道:“可以离开了”介子推辞别母亲,到了介山上去,跟伯子常一道往来游历。
后来,晋文公姬重耳派了好几千人,以玉帛礼相待,介子推却坚持不出山。
此后又过了三十年,他出现在东海边,替一个叫王俗的人卖扇子。
又过了几十年,就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介推深沉幽居,享有久远年寿。离家辅佐重耳霸业,隐居契合道友修行。
他推让利禄功劳,于世无所取求。隐身遁形于介山,浪迹游历东海之滨。”
历史上的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推,后人尊其为介子,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
晋骊姬之乱后,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国,介子推同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追随一同逃亡。
晋文公归国之后,一一赏赐那些跟从流亡者,唯独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俸禄和赏赐,晋文公也没有给介子推赏赐和俸禄。
介子推只同其母亲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后,就携母隐匿在了山林之中,最后隐居而终。
晋文公曾到处寻找介子推,却未得消息,最终只好将绵山封给介子推为田。绵山因而更名为介山。
《庄子·盗跖》和《楚辞·九章·惜往日》是最早叙述这类故事的文献。
其中介子推割股救主、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节的种种关系,均是传说和演绎精彩。
要知道,当时,追随重耳者虽少,介子推这个人的出身事迹,见诸于文献的记载上却是极少的。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信妃子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此引发了晋国一系列变乱。
后,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因此畏惧而逃亡向外,重耳为避难奔逃向翟国,随行贤士能者多人,有五个较为有名气的,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以及介子推。
那时介子推只是重耳门士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了十九年。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了“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国国君,介子推也是尽了犬马之劳的。
史上有个传说,叫做割股充饥,说的就是,重耳出亡逃向翟国之时,先是其父晋献公派兵追杀于他,后又是其兄弟晋惠公使人追杀于他。
重耳在生死存亡际,背井离乡逃亡他国,一路上,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他们逃到卫国境内,随从中有一个叫作乌须(一作里凫须)的,起心偷光了重耳的所有资粮,自逃入到深山去。
重耳一帮子人,无粮无钱,饥饿难忍。便向几个田夫乞讨,可不但没有要来什么饭菜吃食,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了饭菜,给戏谑了一番。
重耳身为王公贵子,好几日不得饮食入腹,人都快要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继续活命,介子推便到一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了一块下来,又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熬煮成锅汤食,给重耳吃下。
当重耳吃了人肉野菜汤食后,恢复了往日生机。而当他知道,所食之汤食,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来的肉时,重耳大受震撼与感动,声称若有朝一日,自己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一个难能可贵之人。
然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之后,重耳得以回国,一下子从一个逃亡者,变成了手握大权的晋文公姬重耳。
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他便出兵勤王去了,“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又有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无须赏赐他人。
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于自然,没必要得到什么奖赏,并以接受这种奖赏为耻辱。而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且不屑与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同论,他不管他们是否错误。自己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生出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欲求。有的,只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觉得他们吃相难看,难以为伍。
当时,还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入耳的话,道德绑架,也来向重耳请赏。
介子推因此很是气愤,他觉得小人充斥朝堂,晋室乌烟瘴气一片,进而隐居到绵山中,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后来,介子推不肯受重耳之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晋城宫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做了忘恩负义事,赶紧派出亲信之人,召介子推入宫受封,这才知道,他已隐入了绵山中。
晋文公便亲带了千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他。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到介子推踪迹。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反正不知是怎么想的吧!便下令在绵山三面,放火烧山,独留一面,使介子推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