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成道天书》最新章节。
桂父见了,却是不慌不忙,周身皮肤瞬间变为赤色,如同燃烧的护体火盾,将袭击而来的能量波消解了去。
神秘诡异身影见状,双手齐伸,加大了攻势,施展出各种诡异法术,真是层出不穷,一套又一套。
桂父则是灵活应对,不断使皮肤颜色随着攻击招式,不断变化。
但见他时而肤白如雪,化作灵动的空灵幻影躲避攻击。时而黄甲金石,凝聚强大的力量予以反击。
几十个回合下来,神秘诡异身影渐渐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桂父瞅准时机,将手中刚炼制好的桂丸,当作流星镖,抛了出去。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桂丸化作一道极速光芒,击中了神秘诡异身影要害部位。
但听得神秘诡异身影惨叫一声,灰溜溜地便逃走了!这片山林瞬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桂父全当作未曾发生过什么事一般,继续着他的桂丸炼制。
至于突然袭击这样的事情,也不知发生过多少回了!正如江湖上有挑战高手的习惯一样,修行界里,自也是少不了如此行为的人来。只不过桂父素来喜欢清静,凡有无端敌来,便举手投足间,废了修为便是,断不会轻易取人性命。
桂父于山间林野里生活,经常食用桂花和葵花,并且常将龟脑与二者一起混合调配,制成了一种名为桂丸的药丸,用于日常服用吞食。
他制作一千粒这样的桂丸,需要用到十斤左右的桂花。这种药丸已经传承了许多代,当地很多人,都曾经亲眼见过桂父炼制桂丸。(即使到了现在,在荆州以南的某些地区,仍然可以找到这种桂丸的存在。)
这一日,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听闻了桂父的诸多传奇,便慕名来到南海,想拜其为师。
誓要习得他那神奇的肤色九变之术,以及炼制桂丸之法。
桂父并不愿收授什么徒儿,因为他清静惯了,不想被俗世凡人影响。看着眼前虔诚求拜,刚直正派的年轻人,他并未立刻答应,而是带着他来到了一片桂树林中。
桂父随手摘下一朵桂花,对那年轻人说道:“桂丸之妙处,不仅在于配方中,更在于一个人的心境里。若是心不静,纵有良方千万,也难成一佳药。”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听闻,点了点头。桂父见状,也没有赶走他,算是同意他先留下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桂父让年轻人每日观察桂花的生长情况,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气息。
一段时间之后,年轻人渐渐抛弃了往日身具的浮躁心性,能沉下心来了!桂父这才开始传授他制丸之法,却仍不愿收他入门墙。
而在制作桂丸的过程中,年轻人亲眼见证了桂父肤色的神奇变化,那是由心而生,随自然气候变化而变成的神奇特异。
年轻人心中,更加坚定了拜师修行的决心。而桂父在多时的观察中,也看到了年轻人的勤勉与慧根,便决定将自己更多的秘术倾囊相授,让神奇的桂丸之术与九转之法能继续传承下去。但仍未答应其拜师之事。
习得了神奇功法,年轻人有感而发地颂扬起不是师父的师父来。
他吟唱道“伟大的桂父啊!您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卓然挺立在那遥远的边地之上。
您的存在,就像那灵奇的葵花,内部蕴含着无尽的润泽,用丹桂般的香气安抚着您的外体。
您的面容总是和颜悦色,仿佛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慈祥。
您的光辉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照亮无数人的前行道路。
您的道术犹如那浩渺的海洋,遍布在东南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对您的教诲深信不疑,无人敢违背您的旨意。”
就在年轻人专心修习之时,远方又是传来了阵阵骚乱。
原来是一群曾被桂父击败的邪恶妖孽,听闻桂父将神奇法门传给年轻人,妄图来抢夺桂丸和九转秘术。
他们纠结在一起,气势汹汹地便朝着南海这片桂树林赶来,所过之处灵药宝物被掠夺一空,留下一片狼藉。
桂父似乎也有天目神通,但见他神色凝重,已然知道这一战不可避免。
他让年轻人好生躲在身后一棵千年桂树上,自己则是挺身而出。当那些妖邪到来,不言不语,全都一拥而上,妄图凭借人多势众拿下桂父。他们施各种妖术,便朝着桂父袭来。
桂父身周再次展现出神奇的肤色变化,黑色护盾抵挡黑暗攻击,赤色火焰反击血煞气息,白色冰霜避开白雾毒障,金色拳影打破邪祟袭击。
那年轻人在千年桂树上看着桂父九转大法的战斗,心中既是紧张又是激动。
他想起桂父平日里的教导,不自觉的也开始尝试起运用所学来。
他在千年桂树的枝干上,学着桂父的样子,将心意与桂丸之力相联系,不知不觉间,双拳竟发出白色光芒,自主朝着桂树下的敌人击去。
说巧不巧,他这光拳之力,竟帮助桂父抵挡住了一部分偷袭攻击。
桂父见状,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水到渠成,道法自然的表现,怎不叫人欣喜。
年轻人瞬间掌握了肤色九转的玄奥功法,当即不再逃避,而是跳下千年桂树,与师父并肩作战。
在师徒两人的配合下,一群妖邪们,渐渐不敌,纷纷四处逃窜开去。
经此一战,年轻人成长了起来,而桂父也明白,自己的传承有了更坚实的依靠,便欣然接受了年轻人的拜师礼。
桂父知道,他由驻颜术中解悟出来的肤罡九转混沌诀,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桂父服芝房,山图事陇乡。
种来三作秀,掇取五成芳。
凤吐充人饵,龙吟绕鹤梁。
愿言同羽翼,一举凌苍茫。
(《芝田一首?桂父服芝房》?明·黄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