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生活中的一百个心理学效应》最新章节。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花500块钱买了一张心仪已久的演唱会门票,可当你兴高采烈准备出门时,却发现门票丢了,这时候你会再花500块钱买一张吗?
再换个场景,如果你打算去看演唱会,钱包里揣着500块现金,结果路上不小心把这500块弄丢了,你还会按原计划花500块买票去看演唱会吗?
仔细想想,这两种情况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来说,本质上都是损失了500块钱。但神奇的是,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犹豫再三,甚至放弃看演唱会;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却大多还是会选择买票去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就隐藏着一个有趣又实用的心理学概念——心理账户效应。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什么是心理账户效应
心理账户效应,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心里会把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钱,分别归类到一个个隐形的“账户”里,每个账户的消费规则和重要程度都不一样。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着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他还因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泰勒教授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把所有的钱都看成是完全可替代的,而是会根据钱的来源、存储方式和支出方式,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比如,我们可能会把工资收入放到一个“日常开销账户”,把意外获得的奖金放到“娱乐消费账户”,把辛苦攒下的买房钱放到“重大资产账户”等等。而且,这些心理账户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清晰,钱在不同账户之间的流动也不是那么随意。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实验。
二、心理学家的研究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们假设了两种情景:
情景一:你计划去看一场电影,票价是10美元。当你到达电影院时,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这时,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
情景二:你提前买好了10美元的电影票,到达电影院后却发现票丢了。如果想看电影,你得再花10美元买一张票,你还会买吗?
实验结果显示,在情景一中,大多数人(88%)表示仍然会买票看电影;而在情景二中,只有少数人(46%)愿意再买一张票。从理性角度看,两种情景下的经济损失都是10美元,决策应该是相同的。但人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心理账户在作祟。
在情景一中,丢的10美元钞票和电影票的钱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所以不影响人们购买电影票的决策;而在情景二中,丢的电影票和重新购买电影票的钱都属于“看电影这个活动的支出账户”,人们会觉得在这个账户里已经花费了20美元,超出了自己的心理预期,所以更不愿意再买票。
这个实验生动地证明了心理账户效应的存在,它揭示了人们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不仅仅考虑金钱的实际价值,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账户效应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故事案例来感受一下。
三、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案例
案例一:奖金的“特殊待遇”
小李是一名公司职员,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策划,每天对着电脑屏幕构思各种新奇的广告点子,为了能让客户满意,常常加班到深夜。每个月工资到账,他都会仔细盘算各项开销,房租、水电费、餐费……每一笔支出都在他的精打细算之中。平日里,他连一杯价格稍贵的咖啡都要纠结许久,更别提买一双上千元的名牌运动鞋了。
有一次,公司接到一个重要的广告项目,小李凭借自己独特的创意和不懈的努力,成功为公司拿下了这个大单,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作为奖励,他获得了一笔5000元的奖金。拿到奖金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这笔意外之财,让他瞬间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他心想,这可不是普通的工资,是自己辛苦付出换来的额外奖励,必须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进了一直不敢踏入的名牌运动专卖店,一眼就相中了那双心仪已久的限量版运动鞋。穿上它的那一刻,小李感觉自己走路都带风,自信满满。
之后,他又约上几个好朋友,来到一家高档西餐厅。看着菜单上那些精致的菜品和昂贵的价格,他没有丝毫犹豫,尽情地点了大家爱吃的美食。在餐桌上,大家欢声笑语,举杯庆祝,小李觉得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吃饱喝足后,小李又开始计划起下一站——旅游。他一直想去海边城市放松一下,感受大海的辽阔和沙滩的柔软。于是,他用奖金订了往返机票和海边的度假酒店,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海边,他尽情地享受着阳光、沙滩和海浪,把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没过多久,5000元奖金就花得一干二净。回到家后,小李看着空空的钱包,虽然心里有一丝愧疚,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快乐经历,又觉得一切都值得。他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消费方式不能成为常态,毕竟工资还得用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
案例二:为健康“一掷千金”
王阿姨已经六十多岁了,大半辈子都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她每天早早起床,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价格最便宜的蔬菜。为了能省下几毛钱,她会和小贩讨价还价好半天,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几毛钱的差价,宁愿多走几个摊位。家里的东西,哪怕是一件旧衣服、一个破碗,她都舍不得扔掉,总觉得以后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能让王阿姨变得“慷慨大方”,那就是她的健康。王阿姨非常注重养生,每天都会早起锻炼身体,晚上也会早早休息。她一直坚信,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只要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天,王阿姨在小区里散步时,遇到了几个老姐妹在讨论一种神奇的保健品。她们说这种保健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含有多种珍贵的营养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还能延缓衰老。王阿姨听了,心里一动,她想起自己最近总是感觉身体有些疲惫,免疫力也不如以前了。
于是,王阿姨开始四处打听这种保健品的信息。她去药店咨询,上网查阅资料,还向买过的人询问效果。经过一番了解,她觉得这种保健品确实不错,虽然价格昂贵,但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一切都是值得的。
第二天,王阿姨就来到了保健品专卖店,毫不犹豫地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大箱。店员看到王阿姨如此爽快,都对她赞不绝口。回到家后,王阿姨的子女们知道了这件事,纷纷觉得她太冲动了,花这么多钱买保健品,万一没有效果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