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成炮灰对照组,女穿男养崽种田》最新章节。
知道徐令造反之后,徐顾两家就对外面的消息感兴趣起来。
今日跟外出的商人打听阳和县有人起义的事,明天跟来往的游人学子打听。
东拼西凑地,竟然也掌握了徐令的诸多动向。
比如他铲除了坏地主,给百姓们分田,教孩子们读书,给老人养老,给年轻人找活干。
他说想要一起建设什么大同社会,让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顾利田没读过书,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祖上三代是农民,到他这一代,也是农民,别看雍朝现在如此不干人事,可在他爷爷那一辈的时候,雍朝国力强盛,梁国被挤在角落里,屁都不敢放一个,周边小国也是年年朝贡。
说雍朝是这里最强大的国家,没人会反驳。
可就是在雍朝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法做到徐令说的那样。
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还人人都能读书,这不是搞笑呢吗?
说白了,就是古时候生产力不行,遇到天灾人祸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比如长久的旱灾,一地旱三年,再遇到蝗灾,像这样的事情,就只能靠朝廷救助,朝廷下令百姓迁居,或者去别处乞食。
盛世时,人比乱世之时日子好过些,也也就仅此而已。
雍朝建朝二百多年,记载的天灾有五百多次,平均一年就有一两次大型的天灾在部分地方发生,这些天灾,大多数都集中在近一百年内。
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百姓们过不下去,这时候徐令说分地,给百姓们做主,百姓们肯定愿意追随。
顾利田曾扪心自问,如果徐令不是他女婿,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愿意跟着除害会不?
真正耕田为生的百姓,是不会拒绝除害会的。
这也是顾利田义无反顾出现在救助流民现场的原因。
他觉得徐令能成事。
和孙宝尧寒暄两句,他也没什么话要说,孙宝尧很快就看到了顾迢,她没做施粥这样一眼就能被人感激的事情,而是在帮着救助孩童。
流民不远百里从江北渡江而来,又不知走了多远的路,冰天雪地的,就算大人再怎么照顾幼儿,许多孩子还是生了病。
顾迢的小女儿才刚满月不久,她也是做娘的,当然知道孩子生病大人心中会有多焦急。
所以她叫人找到流民中带孩子的妇人,第一时间先把她们集中起来安排,原本还在为安排到哪里发愁,孙宝尧雪中送炭,帮了顾迢一个大忙。
她正让人帮着互送带着孩子的女人去城中暂时休息,又叫人去药堂请大夫,给孩子们看病。
就在这时,一个容貌枯槁的中年男人怀里紧紧裹着什么,犹豫地走上前来。
他眼神闪烁,大着胆子问顾迢道:“恩人,能不能看看我闺女,她娘死在路上,我没吃的,她饿几天了,你看看,她还有得救不?”
顾迢连忙问道:“你把衣服解开,让我看看孩子怎么样了。”
孙宝尧瞧着那人神情不对,立马走的近些,一手按在刀上。
中年男子解开衣服,里面躺着一个灰黜黜的孩子,瘦的像小树杆一样单薄,被他爹搂在怀里裹紧衣服,看着像是几个月大,可等解开衣服,再一看,分明是个三四岁的孩子。
他不知道饿了多久,头大身子小,闭上眼睛,睫毛一动不动,像个假娃娃一般。
顾迢一看这孩子的情况就觉得不对,把孩子从男人怀里接过来,用额头贴着孩子额头,心里瞬间一惊,孩子身上冰冰凉,一点为温度都没有,再用手指试他呼吸,也感受不到任何……
这孩子,死了应该有一段时间了。
男人似乎有所察觉,眼睛里含着泪水,眼周一圈都红了,笑着道:“他叫花儿,我儿子。起贱名,好养活,为了让他活命,他爷爷给自己勒死了,他奶奶跳河,我带着他们娘俩走啊走,走了不知多远,他娘病了,整日咳嗽,活生生咳死,就剩我们爷俩……”
“粮食都吃完了,他吃不下树皮,好心人给他喂奶,他也吃不下呀。”
“恩人,你看看,他是不是也病了?你们那地方,让女人带着孩子去,我婆娘没了,我不进去,你帮我带他进去看一看,好不好?”
顾迢咬紧下唇,怀里孩子的重量轻飘飘的,他已经半点气息都没有了。
可又该怎么和眼前失去一切的男人说这么残酷的现实呢?
“他……”顾迢只说了一个字,就哽咽地无法继续说下去,她眼中有泪在游动,她想到了徐令信中对她说的话。
“迢迢,我想让天下人都能填饱肚子,让父母不必为失去孩子而伤心,让孩子不必失去父母变成孤儿。”
吃饱肚子,就是这么简单一件事,背后却又藏了多少人的性命?
孙宝尧这时走上来,伸两根手指放在孩子颈侧,他对男人道:“他已经死了,找大夫也用不到了。”
“死了?”男人重复他的话。
孙宝尧拍拍他的肩膀,这似乎是男人之间特有的安慰。
中年男人没再说什么,眼泪也没掉,他重新接过孩子,抱在怀里,低着头深深地凝视着那张发黑枯瘦的小脸。
久久地。
有些失去亲人的流民不愿让他们的亲人流落他乡,真有背着尸体逃难的,孙宝尧重新统计了一下流民队伍,把这些人都做了安置。
一直忙到深夜,才总算把这八百多人给安排好。
顾迢打算学徐令带着除害会做的那样,让这些逃荒而来的灾民在本地定居,就连村庄的安置她都已经想好了。
徐令先前让孙宝尧给他弄了不少无主之地,再加上今年开荒弄来的,少说也有千把亩,把流民分散下去,愿意定居的,就给他们分地,让他们继续开荒。
不愿意定居,还想着回他们家乡的,就让他们干活赚粮食,等开春回暖,攒够回去的资本再回家。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定居本地。
也有一小部分人想要回家。
那个失去一切的中年男子就想回去。
想带他一家子,落叶归根。
施粥一连进行了好些日子,流民渐渐安定下来,轮流被拉去盖房子伐木砍柴,就算在城门外住着也没闹出什么差错来。
二坊镇的百姓对这些人也都很是同情,家里要是有什么活,也愿意找这些吃不饱饭的流民去干,只要付出一些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