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灭我家族,十万玄甲擒女帝

第26章 大魏王朝建立,帝宫现世(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开局灭我家族,十万玄甲擒女帝》最新章节。

荒古圣宗某亲传弟子禅房内。

“可恶,柳轩,你给我等着。”

“此仇不报,我徐凤泽誓不为人。”

“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总有一日,我徐凤泽要将你碎尸万段。”

只见男子双眼布满血丝,深邃的瞳孔内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杀意,双拳紧握,就连指甲深陷手掌之中都没有丝毫感觉。

此人正是北凉王朝太子徐凤泽,此时已经被徐老安全送到了原先的宗门内。

得到北凉王朝被覆灭后,徐凤泽整日将自己关在房内苦修,心中愤怒不已。

“吱呀...!”

就在此时,徐老从门外走了进来。

“太子殿下,北凉王朝覆灭,柳轩在明日就会登基称帝,改北凉为大魏。”

“如今皇族内已经被斩尽杀绝,后宫、公主,还有原先诸位王爷的妃子,全部被充实后宫,成为柳轩的禁脔。”

“北凉被血洗,尸横遍野,遍地都是忠于北凉的百姓骸骨,就连三五岁的孩童都没有放过。”

徐老走进来后,跪在了徐凤泽的面前,眼神之中闪过无奈和愤怒之色。

“父皇,母后。”

“皇妹,爱妃...!”

“我一定会为你们报仇雪恨,一定会将柳轩斩尽杀绝。”

“噗...!”

徐凤泽听见这个消息后,面色通红,怒火攻心,一口老血直接喷射而出,随后晕死了过去。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徐老看见徐凤泽晕死了过去,面露焦急之色,连忙上前将其扶住,运转玄力为其顺气。

而在二人没有发觉的时候,徐凤泽右手的一枚黑色的戒指上布满了徐凤泽的血液,最后血液居然全部都被戒指吸收了。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人发现,黑色的戒指也闪烁着黑光,一闪即逝。

......

七日后,大唐王朝退兵。

而项梦曦和柳轩几乎是同时登基称帝。

一个大楚女帝,一个则是大魏王朝的开国皇帝。

“报...!”

“启禀陛下,大楚王朝皇帝项少龙驾崩,长女项梦曦登基称帝。”

柳轩这几日都在后宫流连忘返,过足了皇帝瘾,刚刚从紫微宫出来,就听见侍卫来报。

“噢?”

“曦儿这丫头,居然真的登基称帝了吗?”

“女帝?有面子。”

“哈哈哈...!”

柳轩微微一愣,随后哈哈大笑道。

“小安子,派人送上十万头玄铁兽作为贺礼。”

“另外送上百万极品玄石。”

看着身边的小安子,柳轩轻声吩咐道。

“喏。”

小安子连忙拱了拱手。

“轰隆隆...!”

就在此时,天地色变,一道金光冲天而起,将整个天玄大陆照亮,并且伴随着强大的爆破声和强烈的震动声。

“保护陛下。”

“咻咻咻...!”

一群侍卫立刻冲了上来,将柳轩团团围住。

“嗯?”

柳轩眉头紧锁,抬起头来,看着天空之上的那道金光。

“咻...!”

“陛下,微臣感受到强大的气息。”

“最少也是半帝境以上的气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太岁剑尊
太岁剑尊
秦夜遭家族背叛,被打入封印着太岁古神血肉的禁地。濒死之际,秦夜得到太岁血肉,获得诡异能力。“剑本凡铁,因修者而通灵我的剑,却是活的!”秦夜以血肉铸剑,吞噬万兵进化,创立太岁剑道!剑器活如凶兽,饮血则强!随着不断的修炼,秦夜方才明白,真正的太岁劫,从来不是来自外界,而在自己每一寸蠕动的血肉之中……一路踏上巅峰,是成为太岁邪神,还是成为太岁剑尊?
粥加三勺
阴诡异仙
阴诡异仙
陈墨生于破庙残垣,目睹双亲因一枚下品丹药命丧修士之手。被抛入青岚宗为最低贱杂役的他,在腐臭药田深处捡到半卷染血残页——。从此藏起眼底锋芒,将狠辣算计裹在卑微笑脸下:他人视修仙为求道,他视修仙为屠路。练气三层时,他能跪在执事面前磕头,却在深夜用淬毒银针洞穿算计他的同门后颈;突破瓶颈时,他敢以鲜血养丹、吞噬修士精魄,更敢在账本上动下层层诡局,让克扣丹药的执事死在自己的贪婪里。青岚宗的药田泥沼下埋着无
大爱仙尊blue
玄幻: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
玄幻: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
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张太玄觉醒逆天悟性,加入万界聊天群疯狂薅羊毛,投资嬴政造反、收雷电影救姐,星辰体铸就法,万界资源尽入我手,天下修士跪拜太玄道君!
我才是猫大王啊
越低调越无敌,我真的苟不住了!
越低调越无敌,我真的苟不住了!
当谦虚、示弱成为最强外挂,修仙界的画风突变!叮!你因谦称“平平无奇”,悟性+10000点!你因示弱“不堪一击”,获得顶级防御功法!你因推辞“略懂亿点”,剑法直接顿悟无上剑意!这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啊!外门考核将至,面对恶霸的欺凌和被逐出宗门的危机,是继续苟延残喘,还是“被迫”展露锋芒,引爆全场,甚至引来内门大佬的关注?
盈盈一水间
圣祖天宫
圣祖天宫
曾作为青龙的徐崇因想要反抗苍玄神被察觉,连同同伴白虎一同被贬下神河界,没想,在神河中,徐崇又再一次坐上顶尖之位,并察觉到其余世界的存在,后又回归苍玄神界,开启重新一轮的对抗苍玄神以及其他六位主神的故事。
忆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