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

第118章 耕战立国(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最新章节。

苏齐哈哈一笑:“巨子过誉了!您的作用,可比我大多了!农具、水利,哪一样不是你们墨家大展身手的地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百姓能不能吃饱饭,可全仰仗你们墨家了!”

张苍和叔孙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忧虑。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田地里劳作的多是妇孺老弱,青壮男子却寥寥无几。

张苍忍不住开口,“这田地里,怎的都是些妇孺老弱?青壮男子都去哪儿了?”

叔孙通感叹道:“耕战令下,丁男尽赴沙场”

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这几年,陛下东征西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征发徭役修建长城、驰道,这田地里,还能剩下几个壮劳力?”

张苍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长此以往,国力空虚,民生凋敝,这可如何是好?”

苏齐看着他们忧国忧民的样子,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这大秦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耕战立国,本没错。”苏齐缓缓开口,“但是,凡事都得有个度。若是只知耕战,不知休养生息,那这大秦,恐怕也长久不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但得先把灶火烧旺了再说!”

“先生是觉得耕战不妥?”扶苏策马缓行,望着田间劳作的身影,若有所思。

苏齐摇了摇头道:“商君变法,让大秦以耕战立国,这本身并没有错。”

“乱世之中,想要生存,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军队。商君变法,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无论你有没有文化,是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只要你肯上战场杀敌,肯在田里刨食,就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陛下也正是靠着耕战之道,结束了中原内地连绵不绝的战争,一统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纷争,让百姓们过上了比战国时期稍好一些的日子,民众的战争压力终究是减小了,所以说陛下暴虐的皆有私心。”

苏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公子,您觉得,这天下的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

扶苏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没错。”

苏齐点了点头,

“可这耕战之道,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安居乐业吗?”

扶苏沉默了。

“商君变法,核心无非两点。”

苏齐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扶苏的思绪,

“其一,贵族分封不再世袭。底层百姓可以通过战场厮杀,飞黄腾达,建功立业;而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也不得不上战场搏命。这便打破了贵族对上升通道的垄断,给了底层百姓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二,便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新法规定,农民可以自主开垦土地,而且开垦出来的土地,归私人所有。这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让大秦的粮仓迅速充盈起来。”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让你入京当质子,你登基为帝?
让你入京当质子,你登基为帝?
关于让你入京当质子,你登基为帝?:魏冉穿越成异姓王世子替身。真世子在封地逍遥,自己在京城当人质?既如此,那就代替他成为真世子。大骊皇帝:魏世子,朕要把三公主赐婚给你!真世子小姨:虽然你是我假外甥,但我是你真娘子呀!真世子:父王,冒牌货抢了我的公主和小姨,我要把身份换回来!异姓王:儿啊,晚了,爹的三十万大军被他给灭了……。
一条沙鱼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世事百态:南北朝时代风云激荡,世事纷纭。政权如走马灯般更迭,民族融合日益加深,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孕育出众多历史英杰与璀璨文化。然而,伴随辉煌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与民众的艰苦生活,动荡不安与民生维艰成为该时代不可抹去的印记。尽管如此,南北朝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可儿妙桃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关于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穿越元末,成为朱元璋亲弟,开局下葬爹娘。“小弟你去当乞丐,哥去当和尚,口粮不够咱省给你!”眼见洪武大帝朱重八要把破碗递给自己,朱远砸了他的碗,并决定这一次带着朱重八走上一条不一样的皇帝之路!朱远:刀在手,跟我走!杀地主,抢钱粮!咱们兄弟二人定要闹个天翻地覆,亲手打出一片天来!………朱远:一场朝会两个时辰,站得腿好酸!朱重八:来人!给仁义王搬一张龙椅来坐!满朝文
半份红豆泥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关于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穿越提瓦特变成一只凤凰,被影收入眷族!系统却让涅盘500年,结果错过了坎瑞亚之变。世界这么大,我想看个锤锤,各种浪!
狗月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关于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拒绝加班被开除,叶天激活避世隐居系统。本想找个小山村躺平,却不曾想迷路后来到大唐,遇到了外出散心的李世民。李二:先生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叶天:大唐之幸,百姓之幸,李世民牛逼!李二:先生如何评价李世民?叶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x之盛未之有!……本书又名:
两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