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天启朝第一搅屎棍》最新章节。
本官亲自向陛下保举,让他们满门前往缅南省,教化当地百姓,为国出力!”
锦衣卫领命上前,直接将二人架起,顺便堵上了嘴。
黄伯仁、黄伯义当场傻眼,他们还准备引经据典,却没料到江宁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他们满门打包快递送往京师。
在场众人全愣住了,郭允厚也没料到江宁如此果断,忍不住道:“侯爷,二人贤名远播,您如此行事,怕不合适吧?”
江宁冷哼:“沽名钓誉之辈,没把他们痛打一顿,已是给面子了。
他们有功名却不愿为官,如今倒想跳出来搞事,正好让他们满门去缅南,让当地百姓瞻仰一下儒家‘浩然正气’!”
郭允厚无言以对。
闹剧彻底结束,江宁下令大军继续前行。
官道之上,只留下一地狼藉,和空气中尚未散去的火药味。
大军继续南下,目标直指徐州。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古称彭城,因扼守中原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到了天启四年,这片土地上,似乎又将重演史书里那些惊天动地的情节。
江南士绅虽被朝廷死死压制在江南,却不甘坐以待毙,徐州运河沉船堵塞便是他们给朝廷出的难题。
朝廷虽已改漕运为海运,但徐州运河一日不通,终究是块心病,这也是江宁南下必须解决的事。
此外,徐州还是漕运总兵官陈启的驻地,麾下号称十万漕兵。
这陈启说起来是名门之后,先祖乃平江侯陈瑄,当年追随成祖永乐起兵靖难,文武全才,屡立军功。
自永乐元年起,陈瑄便担任大明漕运总兵官,更是漕运制度的创立者。
此后,陈瑄后人一直世袭明朝徐州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职,朱由校登基之后又将平江伯陈启加封为漕运总兵官,希望陈启能像他老祖宗陈瑄那样能干。
然而朱由校显然看走了眼,如今的平江伯陈启,早已没了先祖的英明神武,反倒整日花天酒地,与地方官府勾结,靠着运河大发横财。
先前朱由校询问如何解决徐州运河堵塞时,陈启竟出了个馊主意,掘开运河,说这样能在短时间内疏通。
连如此离谱的主意都想得出来,可见这陈启是何等货色。
当天夜里,江宁率大军就地安营,众人围坐商议如何处理徐州运河堵塞一事。
郭允厚神情凝重地开口:“侯爷、魏公公、殿下,大明运河积弊已久,背后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徐州运河被堵,若要疏通,只能依靠平江伯陈启及其麾下漕兵,再加上当地百姓。
他若不配合,咱们总不能带着五万大军去挖运河吧?
这事难办啊。
更何况还有南漕帮,这江湖帮派号称有四十万帮众,声势远超北漕帮。”
江宁面无表情,温体仁开口道:“郭大人此言差矣。
陈启身为漕运总兵官,若敢不配合、私下使绊子,便是自寻死路。
至于漕帮,就算有四十万帮众,终究是江湖帮派。
正德年间,武宗皇帝连运河八大漕帮都能镇压,如今咱们为何不能效仿?
别忘了,咱们带了五万大军,只要他们没公然造反,便是大明子民,就得听朝廷号令。”
见温体仁打算动武,郭允厚赶忙反驳:“温阁老,咱们此次南下目标是江南士绅,若在徐州大举兴兵,把江南那群人逼急了,他们扯旗造反,得不偿失啊。
老夫意思是,处理此事须得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动用大军。”
随后,温体仁与郭允厚展开激烈辩驳。
江宁一言不发,两人各有考量,倒也都在理。
就在这时,朱由检猛地一掌拍在桌上,冷声喝道:“吵什么吵!”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徐州地方,历来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言说。
但历代史家都注意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决定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存亡、此兴彼落,故而古来有问鼎中原之说。
当年太祖北伐,征北大将军中山王徐达率三路大军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前元末帝便见大势已去,仓皇北逃。
正德六年,白衣贼刘六、刘七作乱,
朝廷调边军平叛,在徐州城外大获全胜。”
“我不明白,为何大家都在说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咱们注定凶多吉少?”
朱由检语气激昂,“天启二年,本王随二哥率军出征,平定西南,西南数省遂归安定。
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犹在眼前。
短短两年,难道这徐州就成了咱们的葬身之地?”
“无论怎么说,咱们麾下五万大军都是精锐,足以以一当十。
反观陈启麾下,号称十万漕兵,实则一群酒囊饭袋,能拉出两万人,都算他能耐。
再加上漕帮那四十万废物,咱们五十万对他们四十二万,优势在我!”
他目光扫过众人:“若你们还觉得徐州是块难啃的骨头,不妨上书辞官,去西山煤矿挖煤,给朝廷发光发热!”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众人全愣住了。
江宁却满意点了点头。
此次南下,本就是军事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为辅。
郭允厚思考问题太过政治化,毕竟是传统文官,缺了他与朱由检这般的决心魄力,也没有温体仁那种对进步的渴望。
一旁的老魏全程一言不发。
当初朱由校提拔他对抗文官时,他便清楚自己只是皇权的代言人,天子手中的一把刀,为此愁白了头。
老魏虽有些手段,却文化太低,动脑子向来不是强项。
自打江宁入朝,这难题才彻底解决,他也在“动脑子”和“动刀子”之间选了后者。
这几年一路走来,多少事都是江宁在背后摆平,他自然不会耗费脑力去琢磨徐州的事。
帐内一时寂静,唯有烛火摇曳,映着众人各异的神色,徐州这关,看来是非过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