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

第12章 太上皇怎么会在这里?!(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李渊:捡到野生皇孙,李世民懵了》最新章节。

“奇怪啊,这地不用牛也能犁出来?”长孙皇后半信半疑,再次蹲下检查起土壤,“怎么会这么松软?甚至比牛耕更深!”

李世民和李渊对视一眼,满脸诧异,不由地多看了几眼那不借助牛力的犁具。

正在耕作的农民一边干着活,速度却越发加快,他们的干劲与高效,彻底让三人目瞪口呆。

人力终究是能够超越牛力的。

牛虽不用人出力,但这并非百姓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百姓发现,没有牛,他们根本无法拉动传统的直长犁。

选择牛耕,其实是百姓在无奈之下的妥协。

可是,有一天,当他们意识到不需要依赖牛也能耕田,局面将彻底改变。

牛,迟早会被淘汰。

在种地的事情上,百姓最不愿看的是别人的脸色。

风雨无常,这是老天的事,他们勉强无力,只能接受。

但牛耕,不仅占用了资源,还让贫苦的百姓更是束手无策。

牛太贵了,一个庄子里往往只有寥寥几头。

大家需要轮流使用那几头牛,等得人心急如焚,却也别无选择。

到了耕种时节,大家都想抢在风雨变数之前,尽早种下作物。

然而,晚一日耕种,风险便大一分。

一场刮风下雨,往往能耽搁好些农户的大事。

如今,曲辕犁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它解放了百姓对牛耕的依赖,也让他们不再受制于牛耕的束缚。

曲辕犁的好处数不胜数,最主要的是让农民可以自由掌控耕种时机。

曾经那些难以开垦的荒地,如今也能纳入耕种范围。

在以往,没有牛的百姓几乎无法碰那些未开垦的荒地。

但现在,这一切的局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曲辕犁的十五组选手齐头并进,最终一同抵达地头。

尽管耕作让他们满头大汗,但脸上的兴奋却怎么也掩不住。

一路耕耘的体验让他们彻底看清了曲辕犁的强大。

如果说前些日子还有怀疑,但现在只剩下深深的信服。

有人开玩笑说,这简直是神仙才能用的神兵利器。

有了这件“神器”,他们甚至愿意夜里披星戴月地犁地。

耕种的时间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再不用谁的脸色。

“娘,您看这效果如何?”李君笑着开口。

“娘啊,这犁一过,比牛耕还要平整均匀。”

“哪里有不松散的,就回头补上一次,方便得很!”

“不得不说,比起牛耕,曲辕犁确实更加出色。”

长孙皇后认真看了地,惊叹声不绝于耳。

“确实不可思议!君儿的曲辕犁,简直是农民的宝贝!”

一些淳朴的农户围拢过来,一个个目光热切。

“少爷,这犁卖吗?就这样一把要多少钱?”

“给我们也来一把,少爷,这么好的东西真不常见啊!”

“我用这犁,多种十亩地都不成问题!”

“谁说不是,我和家里人至少能多种二十亩,生产效率太高了!”

“以前用牛,我们得小心翼翼算租金,现在再不用那么费心了!”

农户们争先恐后挤到前头,语气里满是殷切与期待。

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李君心中欣慰不已。

后方的李渊与李世民对视一眼,也忍不住跃跃欲试。

两人撸起袖子,亲自上阵试用了曲辕犁。

李渊握住犁把,李世民拉着绳索,两人合力向前。

长孙皇后站在一旁,为他们摇旗呐喊,甚是开心。

学着农户的方式尝试一阵后,他们渐渐进入了状态。

曲辕犁的操作直观简单,几步见效。

当两人走出了一段距离后,彻底被吓到了。

“难以置信,这东西居然真的这么厉害!”

李世民停住脚,低头打量耕过的土地,又看了看犁具。

他脑海里已经快速闪过了无数种可能性。

倘若曲辕犁广泛普及,那么荒地开发将不再是问题。

大唐境内,还有大量的优良土地未被利用。

这些地,本因为劳力与工具的限制而束之高阁。

现在,有了曲辕犁,即使是普通农户也能轻松参与开垦。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内心渐渐变得火热起来。

如果荒地能大规模开垦,百姓收获增多,人口自会膨胀。

他甚至想象出未来的大唐将因曲辕犁而迎来多么富庶的盛景。

“君儿,这是多大的功劳啊!”

李渊感慨,语气里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能想出这样的绝妙构造,真是天纵奇才!”

长孙皇后望着儿子,眼里盈满了复杂的情绪。

激动、欣慰、自豪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安。

这些年,李君太独立了,她心中却渴望他能更依赖家人一些。

“我什么时间才能听见他叫母亲一声‘娘’呢……”

李世民仿佛感应到了她的心思,轻轻攥住她的手臂安慰道:“别担心,总会有那一天。”

他缓了一口气,拉着长孙皇后转身向田埂走去。

“好东西!真的是好东西!”

“君儿,这犁具一推出来,百姓们肯定会感激你一辈子!”

李君闻言却只是一笑,语气平静:“只要能让他们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众人在兴奋与轻松的氛围中踏步回家,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东篱田院中,炊烟冉冉升起,岁月静好般温馨动人。

可就在此时,一道倔强的身影推开门走了进来。

“李君!我们还得好好谈谈!”

来人是魏征,眉宇间隐隐带着一份不甘和执着。

他的挂心之事依然是那片被低价卖掉的盐山。

忍了几日之后,他终于还是决定再找李君讨个“补偿”说法。

魏征站在院子门口,先是探头探脑地往里观察了一番。

他看到李君正坐在庭院中,和一位老人下棋。

老人背对着魏征,他并未察觉那是李渊本人。

除了这两人,院子里别无他人,只有厨房里冒出袅袅炊烟。

他猜,估计是那位丫鬟正在忙着做饭。

“咳咳……”魏征轻咳两声,抽回头,整理一下衣冠。

随后,他背着手,仰着头,气派十足地走了进去。

他堂堂御史大夫,内心还真没把李君放在眼里。

“李公子,呵呵呵……别来无恙啊。”魏征笑着开口。

李君抬头一看,见是魏征,不由得有些诧异。

堂堂御史大夫,这等高官,怎么老是找上自己?

上次刚见过,此番又登门,定是又为了盐山的事情。

“原来是魏大人。”李君抱拳,一脸礼貌地说道。

他起身迎接,虽说对魏征的不请自来感到无奈,也不好失了待客之道。

手握棋子的李渊,微微眯了眯眼,目中多了一丝戏谑的光芒。

“魏大人再次光临,可是有什么赐教?”李君语气温和,试探着问。

“哈哈,没什么要紧事。”魏征大咧咧地摆了摆手。

“不过,还是那件事,关于盐山的愧账。”他说得轻松,语气微带嘲讽。

“李公子,当初你用不到一千贯的价买走六个山头,现在靠着它大发其财,是不是有些过分呢?”

“不过嘛,我也不是什么不通情理的人。”魏征摇了摇衣袍,自信满满地说道。

“只要你再补偿些,十万贯一个山头,这六个山头也不过六十万贯。”

“此等小事,小公子不会不答应吧?”他神情满是笃定,仿佛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李君听完,忍不住笑了:“魏大人,没想到您这开价如此随意,真的是黑得厉害啊!”

“陛下知道您这样,是不是得吓一跳?”李君开了句玩笑,语带调侃。

魏征却毫不在意,嘿嘿一笑:“陛下当然不知道!”

“说实话,老夫纵横朝堂几十年,陛下不过刚登基几年。”

“小公子,你今天补偿也得补偿,不补偿也得补偿,否则明日朝堂,我可要参你一本!”

魏征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语气咄咄逼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我天天摆烂,却被老朱拉去加班
大明:我天天摆烂,却被老朱拉去加班
我天天摆烂,却被老朱拉去加班:现代青年一朝穿越,成了朱元璋孙子朱允熥。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只想远离朝堂纷争,在封地安稳度日,当个富贵闲人。然而,命运却总爱捉弄人。一次朝会上,他随意发表的观点,竟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开始频繁委以重任,朱允熥由此被卷入权力的漩涡。此后,政敌朱允炆不断刁难,抛出各种棘手难题,企图让他出丑。感情路上,朱允熥想迎娶徐妙锦,却遭到徐辉祖拒绝。被逼无奈之下,他甚至想出带兵逼婚的荒
萧山说
叶罗丽:七情六欲的主宰
叶罗丽:七情六欲的主宰
+++++艾珍穿越到精灵梦叶罗丽的世界,成为了圣级仙子之一的情公主,绑定了剧情选择系统。每一个剧情点都会触发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也会得到不同的奖励。天性被压抑的她,终于可以得到释放,依靠所知道的信息搅风搅雨,不断插入剧情线。封印的反噬让仙境的仙子化作玩偶,人类的负面情绪使艾珍身上的梦魇咒不断发作。她无时无刻不想摆脱这种桎梏,并没有像原本的情公主那样相信人类,而是将目光给予他处。或许,艾珍是对的
爱打瞌睡的懒猫
就藩辽东,给诸国一点工业时代的震撼
就藩辽东,给诸国一点工业时代的震撼
当李庆业穿越成一位藩王的那一刻,他就决定对这个世界展开一场降维打击!草原南下?有请火炮发言!中南半岛不服?请火炮发言!倭奴老实跪好了?照样请火炮发言!李庆业对后世某个东方大国的意志进行了彻底的贯彻,穷则搁置争议,达则给老子炸!什么教廷沙皇欧罗巴,先吃我两个基数的火力!如果你们侥幸没死,那接下来就有请阴到没边的大燕辽东怀王府第一舰队群登场!当怀王府的三大舰队群出港时,番邦蛮夷只配跪着说话!
三岁L
拜师亮剑成为轻步兵之王
拜师亮剑成为轻步兵之王
欧瑀穿越亮剑,获得拜师系统,拜师后,受师傅指导就能快速的获得师傅的相关技能。就这样欧瑀拜师魏和尚,赵刚,李云龙,张大彪,王根生,段鹏等有本事的人,成为最强大的战士。他还拜师军工老师傅,裁缝老师傅,作曲老师傅,工匠老师傅,成了发展根据地最强的后勤人才。拜师旅长,师长,副总指挥,成为八路军的强大的战将。李云龙:欧瑀你小子的还真是个天才,打鬼子的花样比我还多。赵刚:欧瑀的狙击水平是比我强十倍。魏和尚:
飞猪珊珊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关于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陈息开局穿越到一个傻子身上,全家不光没有吃的,并且家里中有一身衣服,那就是嫂嫂身上的袄。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作为野外生存专家的陈息,面对猎物满山跑的茫茫大山,他嘿嘿一笑。傻狍子-梅花鹿-熊瞎子-野豹-还有那山中之王,全部是我的猎物。随着故事展开,画风逐渐开始不对了。官府送亲队:陈猎户,您家条件最好,能不能再收几房小妾啊?附近美女们:陈猎户,求求你,收了我们吧。
张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