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第一百六十七章 安妙菱进葬神城(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最新章节。

大地守护的冷却时间是30秒,时间有点长。

秦天估计,融合第三枚戒指后应该会缩短时间。

就是不知道这大地守护的防御力如何。

于是他看向了破虚老人:“前辈这大地守护的防御如何?”

“还不错,应该能挡下我一招。”

秦天一下愣住了。

但随即想到,破虚老人可是活了最少十几万年以上的超级强者。

想到这里秦天还是很满意的。

破虚老者继续说道:“他具体的防御力和你的实力挂钩,如果我认真起来,一招都挡不住也未可知。”

秦天点了点头。

随即和老者告别,未央还等着他一起报仇。

拖了这么久,估计未央也快忍不住了。

刚下山,秦天就看到了白袍守护灵急匆匆跑了过来。

“有个女人在找你,现在她和幻魔打了起来。”

“女人?那个女人?”秦天疑惑道。

白袍守护灵大手一挥,一个画面显现。

画面中打斗的两人居然是安妙菱和幻魔。

看到安妙菱一头白发,秦天瞬间怒了。

他火速赶往她们打斗的地点。

内心也是焦急无比,因为幻魔的实力太强了。

而安妙菱只是刚刚突破到至尊。

如果安妙菱出事了,自己如何能承受的了。

看到秦天情绪大变后跑了,未央也赶紧追了过去。

后面大地之灵跟着喊道,“等等我啊。”

秦天所在的地方距离幻魔哪里还有点距离。

所以秦天不断的在加速,争分夺秒。

到后面,他直接用人剑合一的状态赶路。

他把体内的神力,全部转化为灵气,来补给人剑合一的消耗。

人剑合一之后,秦天速度暴增,等他赶到的时候。

安妙菱已经有些站不稳了。

而幻魔正神情不定的思考着什么。

其实他早就能击杀安妙菱。

但他不敢,因为安妙菱使用的是轮回之力。

他怀疑安妙菱是轮回一脉的传人。

在神话和时代,轮回一脉没有人愿意招惹。

尤其是轮回一脉的小辈。

你如果击杀了他们。

轮回一脉的长辈,可以用轮回之力追索本源,查到真凶。

而且他们还能用轮回因果,直接直接隔空将人斩杀。

所以,就算你躲起来也没用。

秦天瞬息间来到安妙菱的身边,把她拥入怀中。

安妙菱看到秦天后,心中支撑她的那股执念也消失了,直接昏迷过去了。

秦天看向了幻魔,无尽的怒意几乎将他淹没。

随后他轻轻把安妙菱放到地上,布置了一个防御阵法,然后朝幻魔瞪了过去。

幻魔眉头一撇,不悦道,“瞪什么瞪。”

说话间,未央也赶了过来。

秦天指了一下地上的安妙菱说道:“帮我照顾一下她。”

未央点头后,秦天直接取出一滴神血,开始施展燃血术。

瞬息间实力暴增,随后他取出暴血剑直接朝幻魔斩了过去。

幻魔也有些怒了,眼前这小子居然敢小看自己。

和自己单挑。

于是他直接召唤出分身,对秦天围攻。

未央抬起手中的黑铁剑,死死盯着场中打斗的两人,随时准备出手。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太岁剑尊
太岁剑尊
秦夜遭家族背叛,被打入封印着太岁古神血肉的禁地。濒死之际,秦夜得到太岁血肉,获得诡异能力。“剑本凡铁,因修者而通灵我的剑,却是活的!”秦夜以血肉铸剑,吞噬万兵进化,创立太岁剑道!剑器活如凶兽,饮血则强!随着不断的修炼,秦夜方才明白,真正的太岁劫,从来不是来自外界,而在自己每一寸蠕动的血肉之中……一路踏上巅峰,是成为太岁邪神,还是成为太岁剑尊?
粥加三勺
阴诡异仙
阴诡异仙
陈墨生于破庙残垣,目睹双亲因一枚下品丹药命丧修士之手。被抛入青岚宗为最低贱杂役的他,在腐臭药田深处捡到半卷染血残页——。从此藏起眼底锋芒,将狠辣算计裹在卑微笑脸下:他人视修仙为求道,他视修仙为屠路。练气三层时,他能跪在执事面前磕头,却在深夜用淬毒银针洞穿算计他的同门后颈;突破瓶颈时,他敢以鲜血养丹、吞噬修士精魄,更敢在账本上动下层层诡局,让克扣丹药的执事死在自己的贪婪里。青岚宗的药田泥沼下埋着无
大爱仙尊blue
玄幻: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
玄幻: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
万界聊天群,我靠投资封神:张太玄觉醒逆天悟性,加入万界聊天群疯狂薅羊毛,投资嬴政造反、收雷电影救姐,星辰体铸就法,万界资源尽入我手,天下修士跪拜太玄道君!
我才是猫大王啊
越低调越无敌,我真的苟不住了!
越低调越无敌,我真的苟不住了!
当谦虚、示弱成为最强外挂,修仙界的画风突变!叮!你因谦称“平平无奇”,悟性+10000点!你因示弱“不堪一击”,获得顶级防御功法!你因推辞“略懂亿点”,剑法直接顿悟无上剑意!这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啊!外门考核将至,面对恶霸的欺凌和被逐出宗门的危机,是继续苟延残喘,还是“被迫”展露锋芒,引爆全场,甚至引来内门大佬的关注?
盈盈一水间
圣祖天宫
圣祖天宫
曾作为青龙的徐崇因想要反抗苍玄神被察觉,连同同伴白虎一同被贬下神河界,没想,在神河中,徐崇又再一次坐上顶尖之位,并察觉到其余世界的存在,后又回归苍玄神界,开启重新一轮的对抗苍玄神以及其他六位主神的故事。
忆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