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躺在床上,他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纹。
明天就要离开这个改变了他命运轨迹的地方。
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到即将参与国家重大项目。
这种跨越式的提升,让他有种不真实感。
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他的专业水平摆在那里,在这个人才匮乏的年代,被重用是理所当然的。
关键是接下来怎么走。
国家重大装备办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工作环境可能比这里艰苦得多。
没有现成的设备,没有完整的技术资料,甚至连合适的试验场地都可能没有。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
那些发达国家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国在重工业领域崛起。
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阻挠中国的技术进步。
禁运、制裁、技术壁垒...
每一样都是致命的障碍。
但沈良并不畏惧。
他有着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技术储备。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中国未来会走向什么样的高度。
这种信心,是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毁的。
翻个身,沈良闭上眼睛。
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一个更加宏大的开始。
清晨六点,沈良准时起床。
简单洗漱后,他拎着行李走出宿舍楼。
李总工已经等在楼下,身边还站着几个同事。
“这么早就来送我?”沈良有些意外。
“担心你找不到车站。”张工笑呵呵地说,“北京那么大,可别迷了路。”
沈良心中一暖。
这些朴实的工人师傅,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着关怀。
“走吧,时间不早了。”李总工看了看表。
一行人向火车站走去。
清晨的街道还很安静,偶尔有早起的行人匆匆走过。
沈良回头看了看工厂的大门。
那里有他重新开始人生的记忆。
也有他对未来的第一份规划。
虽然离别在即,但他相信,这不是结束。
而是另一个更宏伟计划的开端。
火车站里人声鼎沸。
南来北往的旅客拖着大包小包,脸上写满了对远方的期待。
沈良的车票是软卧,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到了北京记得给我们写信。”李总工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
“一定。”沈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检票开始了。
沈良最后看了一眼送行的同事们,转身走向检票口。
身后传来大家的祝福声:
“一路平安!”
“在北京干出个样子来!”
“别忘了我们这些老朋友!”
沈良挥挥手,没有回头。
他怕自己会舍不得离开。
但人总要向前走。
而他要走的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远。车厢里暖气很足,沈良脱下外套挂在座位旁边。
找到自己的铺位,他把行李塞进床铺下方的储物空间。
对面铺位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正在看报纸。
“去北京出差?”男人主动搭话。
“嗯,工作调动。”沈良简单回答。
不想多聊,他拿出一本技术书翻看起来。
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对他来说却是珍贵的财富。
这些基础理论,正是他要在新岗位上发挥的根基。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开始向后移动。
沈良合上书本,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
心中忽然涌起一阵莫名的紧张感。
国家重大装备办,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地方。
能进入那里的,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而他,一个从小钢铁厂出来的技术员,真的能胜任吗?
摇摇头,沈良甩掉这些杂念。
自己有什么好怀疑的?
连铸技术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一切。
况且他脑子里装着的,可是未来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这种优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关键是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技术发展方向。
太超前了不行,会被当成疯子。
太保守了也不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午饭时间到了,餐车里挤满了人。
沈良排队买了份盒饭,味道一般,但分量很足。
旁边桌子坐着几个年轻人,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
“听说这次招的都是搞重工业的专家。”
“废话,国家重大装备办当然是搞重工业的。”
“不知道会分到哪个项目组。”
“最好别是那些太难的项目,听说有些东西连外国人都搞不定。”
沈良默默听着,心中暗笑。
外国人搞不定的东西多了去了。
但中国人就一定搞得定。
只是需要时间,需要正确的方向指引。
而这,正是他存在的意义。
下午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脸上,暖洋洋的。
沈良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各种技术方案和实施细节。
从大型挖掘机的液压系统设计,到发电机组的磁场控制技术。
从船用柴油机的燃烧优化,到特种钢材的冶炼工艺。
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有无数的细节需要攻克。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
傍晚时分,列车终于驶入了北京站。
沈良收拾好行李,跟着人流走出车厢。
站台上人声鼎沸,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而他,也将在这里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出站口处,举着“国家重大装备办”牌子的工作人员格外醒目。
沈良快步走过去。
“您是沈良同志吧?”工作人员热情地伸出手,“我是办公室的小王,专门来接您的。”
握手的瞬间,沈良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严肃气息。
这里,就是中国工业崛起的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