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沈工,这位是市日报的陈记者。”王大海做介绍。
沈良站起身握手。
“陈记者您好,欢迎来我们厂指导工作。”
“不敢当不敢当。”陈志强打开笔记本,“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新项目,听说很有创新性?”
沈良斟酌着用词。
“我们确实在进行一项技术改造,主要是提升冶炼设备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具体是什么技术?”陈志强笔尖在纸上轻点,“能介绍一下吗?”
“主要是燃烧系统的优化改进。”沈良避重就轻,“通过改变燃料配比和燃烧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回答很官方,但也很安全。
陈志强显然不太满意,继续追问。
“投资规模大概是多少?”
王大海抢先回答。
“总投资在十几万左右,对我们厂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
沈良暗暗点头,王大海说得很巧妙。十几万在1980年确实不算小数目,但也不至于太夸张。
“这项技术是你们自主研发的?”陈志强看向沈良。
“主要思路是我提出的,但实施过程需要全厂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沈良谦虚地说,“毕竟个人力量有限,必须依靠集体智慧。”
陈志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预计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
“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内应该能完成改造。”沈良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表,“到时候欢迎陈记者再来验收成果。”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陈志强问得很详细。
从技术原理到投资来源,从人员配置到预期效果,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了。
沈良应对得很巧妙,既没有透露核心机密,也没有夸大项目前景。
“最后一个问题。”陈志强合上笔记本,“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对整个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个陷阱问题。
如果回答得太保守,显得项目没什么价值。如果回答得太乐观,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沈良想了想。
“我们只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一些改进,谈不上革命性突破。”他停顿片刻,“但如果能证明这种思路可行,或许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完美的回答。
既体现了项目的价值,又不会招致过度关注。
陈志强满意地点头。
“感谢两位的配合,我回去就写稿子。”
送走记者后,王大海长舒一口气。
“老沈,你刚才回答得真好!”他拍着沈良的肩膀,“不愧是大学生,就是有水平!”
沈良苦笑。
“希望这篇报道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怕什么!”王大海豪气干云,“咱们又没吹牛,实事求是地介绍项目情况,有什么好担心的?”
话虽如此,沈良心中还是有些忧虑。
媒体报道一旦出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上级部门会关注,同行会关注,甚至可能有其他记者跟进采访。
压力会越来越大。
下午,沈良正在办公室整理技术资料,李明急匆匆跑进来。
“沈工,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孙经理打电话来,说有几种钢材暂时调不到货!”
沈良心中一沉。
“哪几种?”
“最关键的那几种特殊合金钢。”李明拿出一张纸,“他说供应商那边出了问题,可能要延期半个月。”
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记者刚采访完,关键材料又出了问题。如果项目因为材料短缺而延期,岂不是要被人笑话?
“我马上去找孙经理。”沈良站起身,“看看能不能想其他办法。”
钢材市场里,孙经理正在接电话,脸色很难看。
看见沈良进来,他赶紧挂断电话。
“沈工,真不好意思!”他满脸愧疚,“上海那边的供应商说工厂设备出故障,这批货得推迟半个月。”
“有没有其他渠道?”沈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