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最新章节。
沈良没有立即回应老教授的质疑,而是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王教授说得对,常规的研发流程确实需要更长时间。”沈良放下粉笔,扫视着台下的众人,“但我们走的不是常规路线。”
他指着黑板上的图表:“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线性研发模式,采用并行工程。材料研究、机械设计、控制系统同时进行,各组互相配合而不是等待前序完成。”
台下的专家们面面相觑。这种工作方式听起来很理想,但协调难度极大。
“具体怎么操作?”一个中年工程师问道。
沈良早已胸有成竹:“我会把整个轧钢设备分解成十二个关键模块,每个模块配备专门的攻关小组。各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有突破立即通报全体。”
老教授摇摇头:“年轻人,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无数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很难有效沟通,更别说协调工作进度了。”
“那就从今天下午开始磨合。”沈良毫不退让,“各位都是行业精英,适应能力不会差。我相信一周内就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会议室里传来几声轻笑。这个年轻的项目负责人未免太乐观了。
但沈良的下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方案不可行,现在可以离开。项目失败,我一个人承担责任。项目成功,所有人都有功劳。”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几秒钟后,清华大学的那位教授第一个站起来:“沈同志,我愿意试试。反正三个月时间也不长,就当是学习新的工作方法。”
有了第一个表态的,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同意。毕竟能被选中参与这个项目,本身就说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
下午,沈良开始组建各个攻关小组。他亲自与每个专家谈话,了解各人的专业特长和工作习惯。
“张工,您在上海重机厂主要负责什么?”沈良询问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
“主轴设计和传动系统。”张工程师简洁地回答。
“很好,我把主轴组交给您。”沈良在名单上做着记录,“需要什么设备和材料,直接跟我说。”
张工程师有些意外:“就这样?不需要详细的技术论证吗?”
“论证当然要做,但不是现在。”沈良抬起头,“时间紧迫,我们边干边论证。”
类似的谈话进行了一整个下午。沈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迅速完成了小组分配。机械传动组、液压控制组、电气自动化组、轧辊设计组……十二个小组各司其职。
晚上,沈良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整理资料。桌上堆满了各种技术文献和图纸,很多都是他从记忆中默写出来的关键技术参数。
“咚咚咚。”有人敲门。
“请进。”
王厂长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这么晚还不休息?”
“资料太多,需要整理清楚。”沈良接过茶杯,感激地点点头。
王厂长在椅子上坐下,神情有些复杂:“小沈,我虽然支持你,但心里还是有些担心。这些专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万一项目失败......”
“厂长,您担心的是他们的面子问题?”沈良放下手中的笔。
“不只是面子。”王厂长摇摇头,“如果项目失败,对国家来说是损失,对这些专家来说也是打击。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
沈良明白王厂长的担忧。在这个年代,一次失败可能会影响整个技术路线的选择。
“厂长,您见过德国人的轧钢设备吗?”沈良突然问道。
“见过,去年参观时看到过。”王厂长回忆着,“确实先进,自动化程度很高。”
“那您觉得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哪里?”
王厂长想了想:“技术积累、制造精度、材料科学……差距是全方位的。”
沈良笑了:“您说的都对,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差距——我们缺乏信心。”
“信心?”
“对,信心。”沈良站起身,走到窗前,“德国人之所以能造出先进设备,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造出来。而我们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王厂长陷入沉思。这个年轻人说的话虽然简单,但击中了要害。
“我不否认技术差距的存在。”沈良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差距不等于不可逾越。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我们一样能创造奇迹。”
第二天一早,各个攻关小组正式开始工作。废弃车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研发中心,各种设备和图纸摆得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