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长于世,生于间》最新章节。
六月的蝉鸣声中,致远从低级私塾毕业了。
他捧着那张薄薄的毕业证书站在校门口,忽然有些恍惚——六年前那个连笔都握不好的小不点,如今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了。
"打算去哪所中学?"同窗挤过来问。
致远挠挠头:"应该是镇上中学吧?我爷爷家就在镇上。"
"那可不一定,"阿旺压低声音,"听说今年查得严,不是镇户籍的一律分到农中。"
致远心里"咯噔"一下。
虽然跟着爷爷奶奶在镇上住了七年,但户籍确实还在水形村。
结果不出所料,因为户籍问题,他被分配到了临近农村的中学。
大姐和二姐已经在那里读了一年,每次回家都愁眉苦脸。
"食堂的饭菜经常有虫子..."小姐小声嘀咕。
"初一就开始分班,"姐姐叹了口气,"差班的老师根本不管学生,上课睡觉都行。"
"初三差班的学生,老师直接劝他们回家务农。"姐姐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致远也听同窗说过,有男生半夜翻墙偷看女生沐浴,被逮住了也不过挨几句不痛不痒的训斥。
周祈荧听完,眉头紧皱。
当晚就给在东海郡打工的李祢蕴写了信,商量转学的事。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致远常去李浮生那儿借书看。
有次他忍不住问:"先生,您说农村中学真那么差吗?"
李浮生正在批改作业,闻言放下朱笔:"求学在心,不在地方。"
顿了顿,又补充道:"但良师益友以及环境,确实重要。"
这话说得含蓄,但致远听懂了——连先生都觉得那所学校不怎么样。
七月中旬,李祢蕴的回信终于到了。
信上说同意转学,还提到县城的二姨娘能帮忙找关系。
周祈荧当即收拾行李,准备带三个孩子去县城看看。
"先生,"临行前,致远抱着书箱来告别,"这些书先还您。"
李浮生从书架上取下三本笔记:"带去看。"
致远翻开一看,竟是先生亲手整理的《中级私塾备考精要》,每一页都工整得像印刷品一样。
县城比想象中热闹多了。
二姨娘的裁缝店在一所学堂街拐角,门面不大但生意还算可以。
她拉着周祈荧的手说:"早就该来了!县中虽比不得省城,但比乡下强十倍不止!"
转学手续比预想的顺利。
他们在学堂后巷租了间小院,不大,但胜在离学校近。
县中确实不一样,教室窗明几净。
寒假里下着小雪,致远兴冲冲地跑到李浮生家。
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掏出成绩单:"先生你看!我数学考了全班第二!"
李浮生接过那张纸,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进步很大。"
"我还交了个新朋友。"致远手舞足蹈地说,"他家就在我住的地方不远处"
“每天上学前他都会来叫我,我有时也会早点出门去他家叫他。”
“他还经常邀请我去他家玩,还留我在他家吃饭,他家菜很好吃”
说着说着,致远口渴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脱口而出:"这茶真好喝!"用的是老家土话的腔调。
话一出口他就懊恼了。
在县城上学这半年,他没少因为口音被同学提及。
李浮生放下茶壶,问道:"在学校,有人笑话你说话的口音?"
致远脸一下子红了,手指头不安地抠着桌子边:"也、也不算笑话...就是...会问一下"声音越来越小。
李浮生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讲方言的书,翻开来给他看:"普通话本来也就是一个地方那边的方言,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致远低着头,"同学们都说要讲标准的..."
"你那个好朋友陈明远,他说话有口音吗?"
"有啊!"致远想起来,"他老把'吃肉'说成'吃又'..."
"你看,"李浮生合上书,"谁说话没点家乡味?"
“这些并不打紧,尽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