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河山

第190章 古记(1/1)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那几位美食家哪里吃过“谷烧”这种六十多度的酒,不着道才怪哩。

酒类品种按现代分类法,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种类。前三种在宋代以前已有生产,但到了宋代才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黄酒生产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粮食酒和果实酒,都是用发酵的方法制成的。当酒精成分达到百分之十几的时候,酵母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发酵作用便变得缓慢。因此,它们的酒精含量都是不高的。

白酒亦称烧酒,是独有的蒸馏酒。

这个时代尚无蒸馏酒,虽然蒸馏器早已出现,但并不代表可以蒸馏取酒。如此时的花露水便是用蒸馏器制成,但蒸馏酒却是有着复杂的工艺技术的,尚未出现不足为奇。

在那个时空,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

宋朝以前,采用中国发酵法所获取的酒,酒精浓度难以超过20度。元朝时期,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酒法传入中土。而后,酿酒者们又把欧洲人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变成了蒸谷物酒。获得蒸馏酒法的元人,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挥发性的特点,把最易挥发的酒精蒸馏出来,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的蒸馏酒。元人蒸馏酿酒,先使用与黄酒类似的方法用酒曲发酵,继而蒸馏取酒。

在那世,王棣的祖父便是靠酿酒谋生的,酿造的是用稻谷蒸馏出的极烈的白酒,乃是其时江南地区极有名的“谷烧酒”,容易醉,但不伤身。

知道酿造工艺那便简单了,王棣画了图纸让王孝寻师傅打制了酿酒蒸馏器,而后按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道工艺程序反复试验,终于酿制出了纯度在60%之上的白酒。

这可是杀手锏,也是酒楼兴衰成败的要素之一,从一开始就严格保密,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参与。而王孝几个数代在王家为仆从,忠心耿耿是不消说的,自是不会泄露外传。当然,待到谷烧酒面世推广,怕是会供不应求,王棣早有应算,让王孝寻些忠实可靠之人慢慢传授,核心技术不外传便可。而且,届时会打造几条生产流水线,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来可以提高效率,二来能有效地防范整套工艺流程外泄。

这是一门生财之道,但只是他打造新型商业会所的手段之一。

菜式是另一个手段。

因为铁锅的出现,大宋有了炒菜,经过百来年的发展变革,东京城的菜式种类渐渐丰富了起来,这也促使京中酒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与后世相比,这时的菜式其实是极其贫乏的。

王棣通过一番明察暗访,大抵尝遍了各大酒楼正店的招牌菜,味道不错,但大致都是相同的菜式。要想让“谪仙居”独占鳌头成为东京名牌产业,关键得推陈出新。好在王棣吃过的美食不少,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吃了个遍,还时常看看电视烹饪节目,对炒菜颇有心得。

酒楼筹备之初,他在自家厨房抽了几个厨子,分别教授了八大菜系中的三两个名菜,几番品尝后定下了“谪仙居”三十六道招牌菜,其中就有那几位美食家点的六道。

美食家的单是免了的,一则这几位尽皆醉倒,二则放长线吊大鱼……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口碑嘛,更何况是非一般的顾客?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哥几位好意思挑三拣四、鸡蛋里挑骨头?这会儿的美食家可非后世的砖家那般毫无底线。

此其一,后续操作得跟上,如在“东京时报”上开辟美食专刊,邀请这几位投刊,润笔费是少不得了,当然得多为“谪仙居”宣传一二。

办报刊,盈利微薄,甚至是无利可图,但却势在必行,王棣太知道舆论的威力有多大了,这不仅仅是为了“水云间”造势宣传,在特定时候更是大杀器。

因为造纸术及印刷术初革命性进步,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报纸,也就是“邸报”。

邸报是历代政府用来向下发布命令、书诏、章表、辞见等方面内容的公开印刷品。它在朝廷的直接管理下统一发布。到了宋代,邸报已经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因此又有“朝报”之称。

宋代邸报与唐代的邸报相比,读者要广泛得多。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邸报能够大量复制,读到的人越来越多,在当时相当流行,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

许是因为历史有了偏差,原本已经有的“小报”却未出现。

朝廷对邸报的内容却是严格把关,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如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等皆限禁刊见邸报。

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从真宗咸平二年起,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定本”向地方发布消息,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中兴以后,改由门下省定稿,再经宰执复审,方可报行。

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有人抱怨说:“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特别是在时局紧张、社会动荡的时候,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

而且,朝报由于出版前需要送检,出版后往往又是“逐旬”邮寄,因此效率低下,等报纸送达外官手里时,“新闻”早已成“旧闻”。

如殿试评卷之后,朝堂“唱第”,即在朝堂中宣布进士名次,然后,便可以布告天下了。布告的形式有三:在放榜日贴出榜文;在邸报上刊载及第的进士名单;给及第的考生送“金花帖子”,长五寸,宽二寸半,“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但不管是哪种布告方式,时间都得比“唱第”之日延后若干天。

显然,朝报固然由进奏院编辑刊印,是宋政府的官办报纸,内容均抄录自政府公文,发布的是官方权威信息。但属于履行公事,无甚用心,效率低下,招致多方诟病。

朝廷当然知道此节,是以对民间办报的限制慢慢有了松动,身为礼部尚书的苏轼对此知之甚详。

王棣经过一番调研后,定下了“东京时报”的办报方针与宗旨:真实性是第一要素,绝不能胡编乱造、空穴来风;合法性,不能犯禁忌太过,打打擦边球是可以的;时效性,要在第一时间刊印京中时事要闻;多样性,不仅仅限于时事,可以说说风土人情,邀请各方面专家名士写写文章杂谈嘛。只要秉持这四点,不愁“东京时报”没人看。

他与苏轼如是说:“……报道的内容主要为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以及人事任免方面的传闻,如今日某人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又或意见之撰造等等……绝不会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务必做到反应快速,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若是依循而为,他日人必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本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

妹夫难得请托一回,且非违法乱纪、有悖原则之事,苏轼自是要开开方便之门的,此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可供操作的空间很大。

他倒是未明确表态。

待隔了半月,王棣拿着样报再次登门,苏轼惊诧于其的办事效率,接过样报细细阅读。

这是一份后世标准的四开大报,刊头“东京时报”四个大字一看就是王棣手书——王棣中了状元后,“三郎体”在京中愈发受到追捧,其一幅寻常的字在市场上也可售出一百贯,而且有价无市。这“东京时报”虽是印刷品,但毕竟也算是王棣真迹,仅此一条便值得五十文钱。而且此报纸张上佳,相较于朝报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制都更为精美,售价六十文似乎不算贵。当然,关键在于内容。

第一版是“时事要闻”,说了几条时事,譬如夏五月乙未,复置通礼科。丙申,诏恤刑。辛丑,诏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异者不可轻授。仍搜访遗材,以备擢任。夏人寇熙河兰岷、鄜延路。壬寅,太白昼见。壬子,赐南平王李乾德袍带、金帛、鞍马。等等。

第二版是“东京趣闻”,如遂宁郡王府的蹴鞠队赢了楚国大长公主府的蹴鞠队;京中花魁大会筹备事宜。诸如此类。

第三版则是“三味书屋”,刊印了大儒孔若虚的一篇论文、苏右丞的一则游记及新鲜出炉的《中庸章句》节选。

第四版则是“百家杂谈”,几篇文章俱是介绍京中的吃喝玩乐,其中有一篇便是醉倒在“谪仙居”的某位美食家诉写,着重介绍了“谪仙居”的美酒佳肴。

看到此处,苏轼指了指王棣:“你这小子……”

王棣眨了眨眼睛,表示不明所以。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红楼尤氏:谁都别想出家
红楼尤氏:谁都别想出家
关于红楼尤氏:谁都别想出家:尤清之嫁进宁国府,丈夫贾珍胡作非为,小姑子惜春养在荣国府,便宜儿子贾蓉也是一摊烂泥。可惜尤清之家世浅薄不能挟制丈夫。整治宁国府,还得把出家的贾敬请回来。还好贾敬给力。儿子出去得罪人,打!儿子出言不逊,打!实在不行了,老子就给你下毒,免得你出去惹祸。公公给力,尤清之专注养娃,扳正贾蓉,抱回惜春。没想到回金陵还能有机会搞事业。尤清之在红楼梦中越过越好了。至于荣国府,看你跟
李九戒
南疆少年走天下
南疆少年走天下
一个南疆小寨中的平凡少年陶小满,从没见过南疆外四大国的繁华世界,极其崇拜葬在南疆的程国远征大将军李草,梦想有一天能去到四大国开开眼界,更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像李草一样伟大的将军。他神秘的爷爷从他会走路时就将毕生武学传授于他,他的命运也在这一招一式中注定与众不同。斩夜,破军刀法伴随着他成长,他的爷爷知道,终有一天他会踏上去四大国的路....他将带着南疆才有的蛮荒气息,书写属于他的故事。他将经历美好,
点桐一生
出海两年半我直接无敌
出海两年半我直接无敌
「穿越+无系统+双果实+拯救艾斯+二极管勿入」前期原着内容较多…正在做化学实验的大学生罗杰突然穿越了,他来到了海贼王的世界,并继承了刚刚出海的路飞的一切。…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为了实现理想,他们要么努力变强拼尽全力,要么阴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世界,海军和海贼之间的矛盾,海军内部的矛盾,海贼当中的矛盾,天龙人和普通民众的矛盾…在穿越
梦四海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永历十三年,大明到了覆灭的最后关头。朱由榔睁开双眼,满朝奸佞,十面追兵,谁说我是逃跑皇帝?看我怎么战云南、定南洋驱鞑虏、拓边疆拳打吴三桂、脚踢尚可喜生擒洪承畴、福临当球踢让你们看看什么叫21世纪的降维打击!
黑咖啡少糖
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
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
苏瑾并不知晓他刷的短视频会被投放到万朝的观众面前。于是,无数的上古、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皇帝、士大夫、官员、读书人乃至普通人,都将这每天固定时间就会播放的天幕当做了学习知识的老师或是茶余饭后的乐子,引起了各个朝代的许多原本不会发生的变化:朱棣:“让我看看是哪个兔崽子给我上的成祖的庙号!崇祯:“对、对就是那个,快点进去看啊,朱由检看着天幕上的一个的标题,急的直跺脚。当康熙看到庚子赔
江北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