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最新章节。
但对于赵小侯来说,超乎天才的超高智商以及好几门超过800分的学科加成,使得他在静下心来之后,只用了五个小时,就找到了实现常温超导技术的研发方向。
那就是微结构调整技术!
这个微结构调整技术,在之前,赵小侯实际上就研究和使用过了。
超高强度碳纤维之所以能够研发出来,主要就是其微结构的调整,使得其在原子层面上就形成了特殊的微结构,能够承受住较大的拉力,最终在宏观层面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碳纤维的超高抗拉性能。
既然碳纤维经过微结构调整之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常温超导材料技术也可以借用这一点来实现常温超导。
此时赵小侯脑海里是有着大量超导材料信息以及知识的。
他对超导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是了如指掌。
略微寻思之后,他就决定还是从Cu-O面着手进行研究。
当然,他选择的最初材料也不是铜酸盐材料,而是碳纤维材料。
其中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碳纤维材料太熟悉了,这有利于他进行微结构上的调整。
在最新制定的实验计划里,赵小侯在微观纳米层面,准备将碳纤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拥有三个类似于Cu-O面的微观结构。
至于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赵小侯心里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毕竟801分的数学,物理,材料学,乃至于707分的化学,让他冥冥之中感觉这样做是对的。
至于如何将碳纤维重新组合,那自然就要赵小侯的老朋友-超高频震荡电磁场来帮忙了。
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电磁力场的应用方式罢了。
赵小侯接下来让1号智能AI操纵3D打印机械臂,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制造出了1000万个智能化的碳纤维反应釜。
当然,这些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都是统一的规格,长宽高为5*5*5厘米。
之所以造这么小,除了方便1号智能AI操纵进行实验之外,主要还是为了降低设备成本。
毕竟即便是造这么小的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一个的成本算下来也达到了30元。
也就是说这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光是制造成本就达到了3个亿。
除此之外还不算机械臂本身的损耗折旧。
之所以制造这么多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借用1号智能AI辅助科研的能力,进行海量次数的实验,从而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
别的不说,光是这1000万个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铺垫开来所占据的面积就有75亩。
这几乎将智能实验室地下第六层剩余的空地占了大半。
毕竟之前地下第六层就已经使用了一部分,用于3D机械臂工厂等等。
这主要是赵小侯为了节约时间,并没有设计用于重叠反应釜的架子,就这么让1号智能AI放在地面上。
随着1000万个智能化反应釜制造完毕,之后1号智能AI大半的算力都用在了操纵实验之上。
甚至于之后由于算力消耗过大,影响到了其它项目组的实验,不得不开启了一个副主体,来增加算力。
至于实验量,每个反应釜每天24小时能够进行12场实验,1000万个反应釜每天就能够进行1.2亿场实验!
这样庞大的实验量是人力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