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农业生产的提高,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
军事制度的改革,使秦国的军队更加强大和高效;
行政制度的完善,使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固和有力。
这些变化,使秦国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的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继承了秦献公的遗志,继续推行改革,加强军事,积极准备收复河西失地。
在秦孝公的领导下,秦国的军队在河西地区与魏国进行了多次激战,
最终成功收复了河西失地,实现了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
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54年,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赵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选择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
并成功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
这一行动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边境安全,也触动了魏国的利益。
作为回应,魏国迅速出兵援助卫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魏国的这一军事行动,旨在保护其盟友,
并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赵国撤军并归还所占领的土地。
然而,就在魏国将主力军队投入到对赵国的军事行动中时,
秦孝公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
他派遣军队偷袭魏国,目标是魏河西长城的重要据点元里。
秦军的这次行动非常成功,不仅大败魏军,
歼灭了守军七千人,还成功占领了少梁。
这次胜利不仅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也增强了秦国在河西地区的控制力。
同年,秦孝公进一步扩大了军事行动,命令公孙壮率领秦军攻打韩国。
秦军包围了焦城,虽然没有攻克,但在战略上却取得了重要进展。
秦军占领了上枳、安陵、山氏等地,并在这些地区筑城,直接插入了魏、韩两国的交界地区。
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扩大了秦国的领土,也对魏国和韩国构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
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关系错综复杂,战争频繁。
这一年,齐国联合宋国和卫国,共同围攻魏国的襄陵,这场战役是魏国在多线作战中的一部分。
魏国虽然在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但在随后的桂陵之战中,却遭遇了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的强烈反击,最终被击败。
同时,楚宣王也看到了机会,派遣大将景舍率军北上,夺取了魏国在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得魏国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国内出现了防守上的空虚。
秦孝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略机遇。
公元前352年,他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这是秦国的重要官职,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军事。
商鞅率领秦军长驱直入,包围并占领了魏国的旧都安邑,
这是秦国对魏国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不仅削弱了魏国的实力,也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威望。
面对秦军的进攻,魏惠王急忙调集军队,
在上郡的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
这条长城的修建,旨在利用地形优势,阻止秦军的进一步进攻,保护魏国的领土安全。
公元前351年,商鞅再次率领秦军发起进攻,成功包围并占领了固阳。
这一胜利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河西地区的控制,同时也为秦国的东进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