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季汉那边给孙权的是吴侯,大将军,扬州牧,节督豫、扬、徐三州诸军事,是想让他往北打。
双方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使唤的仆人了吗?
孙权胸中一口闷气,他狠狠的盯着桌角看了许久。
最后还是强压下怒火没有发作,自己当下确实没有发火的实力,必须隐忍。
幸好他还年轻,脾气能克制隐忍住。
政治家做事要看对自己的利弊。
如果他现在答应魏国的要求,便能立刻建立属于自己的吴国。
便能名正言顺的建立吴国政权,统治地方。
孙权当然想要称王,他想这个很久了,季汉那边不可能满足他的欲望。
而仅凭自己的威望,孙权很难迈出称王这一步。
各级官员,本地士族都会有反对的声音出现。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孙权绑一条船上,强行为之,恐怕会冒出更多的造反势力。
如今可以借助魏国的威望,接受册封,建立吴国。
江东一直是有不少心向魏国的士人,许多士族豪强在北方也多有亲戚朋友在朝堂中。
不过,接受册封阻力虽小,但这样一来,魏国同吴国的关系就是不平等关系。
魏是朝廷、宗主国,吴则是地方上的一个诸侯国,他孙权也只是一个藩王而已。
至于加九锡,只是人臣之极装饰品,锦上添花。
实际帮助很小,顶多就是曹魏不能用孙权违礼做借口对江东开战而已。
权衡利弊之后,孙权还是决定接受。
当然接受,自己当下处境什么样孙权还能不知道吗。
他没得选,跟曹魏合作是他当下唯一的出路。
借着魏国的威望,提高自己的地位,用多出来的官职拉拢一批人,用政治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
提高军民士气,趁机平定内乱,甚至可趁着外面两虎相争的时候谋利。
不过当孙权和大臣们讨论之时,东吴的朝廷大臣多认为,孙权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而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册封。
孙权眯眼看着这些提出建议的臣僚。
他们有的是真的在为孙权考虑,请他保持独立自主不能向他人屈膝称臣。
而有的却是不想跟着孙权绑太紧,想撺掇孙权自立,得罪两虎以至于自绝于天下。
到时候无论是季汉还是曹魏打过来,他们都可以投降反叛,将罪责推到孙权身上自己无事一身轻。
孙权心下记住这些人的姓名,准备之后报复,同时对那些真的为他考虑的臣子说道:
“以前汉高祖刘邦也接受过项羽的册封,我现在接受曹丕的册封,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将军徐盛非常愤怒,他哭着对同僚们说:
“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邢贞盟,不亦辱乎!”
显然,江东还是有一批孙权的忠诚拥护者的,比如徐盛、步骘等人。
不管朝臣如何不服气,孙权坚持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处理此事,接受册封成为吴王。
并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不惜屈尊,和邢贞同车出入、歃血为盟,向曹丕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