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最新章节。
“因此,这些书定有所隐瞒。”
朱标沉默不语。他何尝未曾思索过此事。
这已是目前他所能做的唯一之事。
朱元璋拍拍朱标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咱并不惧夏白。”
“因他有抱负,有仁德。”
“然咱却怕他。”
“更怕的是夏白不过一人而已。”
“若一人之力即可至此,那咱对大明现状、天下局势,实则一无所知。”
身为至尊,却对下情无知。
此乃大患!
朱元璋内心压抑且焦躁。
夏白的崛起让他深感失控。若一人能做到如此,那后来者呢?他会依旧安分守己?
若是更多个夏白呢?
他对大明的未来感到不安,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涌上心头。
片刻后,他平复情绪。
迈步离开太庙,吩咐道:“来人,备一套粗布衣裳,咱要换上平民装束,出宫走走。”
“心中闷得慌。”
“要去亲眼瞧瞧我大明子民。”
------------
日暮时分,数辆牛车缓缓从皇宫驶出。
就像几天前夏白入宫那般,毫无声息,无人察觉。
车中,朱元璋扮作老农,十分自然,而朱标因面容白皙,反倒显得不妥。
父子二人毫无顾忌形象地坐在草堆上,指挥着锦衣卫驱车前行。
车轮滚滚,出了府城。
应天府太过繁华,容易令人迷失其中。
朱元璋手里握着一根稻秧,反复端详,心中充满疑虑。夏白所言是否属实?这普通的稻秧竟真能增产一至二成?实在难以置信。还有那土豆,以及提到的红薯和玉米,真如他说得这般神奇吗?
朱元璋满腹疑问。
若此法可行,不知能救多少苍生。
朱标对此稻秧兴致缺缺,他手里的是一本《三国演义》,正看得入神。但他始终不解,为何夏白要递这两本书给他。而父亲听后,面色骤变,显然其中暗藏玄机。朱标明白,答案就在这书里。
朱元璋小心地给稻秧洒了点水,担心它枯萎。
看到朱标专注读《三国演义》,他也微微摇头,隐约猜到他的心思。
不过这次朱标猜错了。
真正的奥秘并非在书中,而在于*心性。
书本身无足轻重。
夏白提出的抉择很简单。
国与家。
继续独善其身,便*无错。
夏白会*助他。
但若能以天下为己任,任人唯贤,以百姓福祉为先,调整现有政策,则能让天下归附,士人为明朝竭尽全力。
反之,若是只顾自家,只为权力纷争,则背离初衷。
这个道理。
朱元璋不会向朱标详解。
他希望朱标自行领悟。
朱标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借读书思索。
不久后。
牛车停下。
朱元璋也下了车。
站在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地旁,他的心境终于平和。
嗅着泥土的气息,闻着田野的草香,脸上浮现出质朴的笑容。
阳春三月,农事繁忙。
他的牛车极受欢迎,每到一处田间,总会有农民围上来,请求帮忙耕地。这些事情他并不亲自操心,而是交给随行的朱标及几名锦衣卫处理,他们如今专门干这活计。
片刻之后,朱标已谈妥了工钱。
朱元璋就像个普通老农,牵着水牛走向雇主的田地,感受着世间百态。
走了一段路,来到一座小院子。
屋檐不高。
还未靠近,朱元璋就看见院子里辟出一块菜地,周围用篱笆围住,几只大公鸡正在地里觅食。
看着这般生机勃勃的农家景象,朱元璋面露笑意,脱下鞋袜,像平常的老农一样,赶着水牛下了田。
跟随的锦衣卫迅速为水牛套上犁具,也下田干活去了。朱元璋袖手而立,走到雇主身旁,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
他年岁渐长,实在吃不消这样的劳作。
于是他坐在田埂上,与雇主聊起来。听说雇主提到朱标,他也满脸自豪地说:“那是我家的大儿子。”
“孝顺又本分,读过几年书,学问不错,见识也很广,这些年帮了不少忙,懂事得很。”
“家里还有几个小子,老二、老三、老四,文武双全,个个本事不小,如今都在军中为皇上效力。”提及自家的孩子,朱元璋满口赞誉,得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