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最新章节。
雾江污染事件的突发,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本就暗流汹涌的江泉政坛。尽管副市长秦风在应急会议上冷静部署,稳住了应急处置的基本盘,但真正的风暴,却在他最熟悉的领域——舆论场上,以更阴险、更猛烈的方式骤然降临。赵达康派系深知,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前,谁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谁就掌控了事件的定性权,进而能影响上级的观感和最终的问责方向。
紧急会议结束后不到两小时,一场针对秦风的舆论围剿,便在有组织、有预谋的操作下,迅速展开。
首先发难的,是几家与赵达康关系密切的本地主流媒体及其网络平台。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视角相似、论点集中的“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
《江泉日报》在显要位置刊发题为《雾江之痛:洪水冲刷出的历史欠账》的评论员文章。文章用大量篇幅,深情(并刻意)回顾了江泉市过去几十年作为工业重镇的发展历程,列举了一系列曾经辉煌但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着重强调了“特定历史阶段”为追求GDP而付出的环境代价。笔锋一转,文章“痛心疾首”地指出:“这场暴雨,如同一位严苛的历史考官,将我们过去粗放发展埋下的环境隐患,无情地冲刷了出来!它警示我们,历史的欠账,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自动消失!” 文章通篇将事故原因归结于“历史积弊”,巧妙地回避了任何对当下监管责任的直接追问,却字里行间弥漫着对“现任管理者未能有效化解历史风险”的暗示。
更具杀伤力的是“江泉在线”新闻网及其关联自媒体矩阵推出的系列报道:《生态长廊下的阴影:新项目如何面对旧伤疤?》。这些报道直接将雾江生态文化长廊项目与此次污染事件挂钩,采用一连串设问句:“当我们雄心勃勃地描绘滨水生态蓝图时,是否对脚下的污染底数有过清晰的评估?”“投资数十亿的文旅项目,其环境承载力能否经得起历史遗留问题的考验?”“在旧账未清的情况下,急于上马新项目,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 这些提问,看似理性探讨,实则将污水巧妙地引向了项目主导者秦风,暗示他的政策取向“急功近利”,甚至可能“为了政绩掩盖风险”。
与此同时,一批网络“大V”和“知名博主”开始集中发力。他们转发相关报道,并配以极具煽动性的评论:“心疼母亲河!”“纳税人的钱不是用来掩盖问题的!”“要求彻查监管责任,给百姓一个交代!” 一时间,线上线下,形成了一股要求“反思历史”、“追究责任”的强大声浪,而所有的矛头,经过精心引导,都若隐若现地指向了分管环保和文旅的副市长秦风。
这股来势汹汹的舆论风暴,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压力。
市委书记周海洋的办公室电话,接连不断,有来自省级媒体的询问,有来自兄弟城市的“关切”,甚至可能还有来自更上层的不具名的“提醒”。周海洋的脸色变得凝重,他再次召见秦风,语气虽然依旧保持支持,但多了几分审慎:“秦风同志,舆论反响很强烈啊。应急处置要抓紧,事故原因调查更要加快!一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现在很多人都在看着我们,看着你!”
这番话,既是支持,也是沉重的压力。周海洋需要秦风尽快破局,以稳定大局。
市政府大楼内,气氛更加微妙。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层干部,见到舆论风向,开始有意无意地与秦风保持距离。走廊相遇,笑容变得勉强,交谈变得简短。甚至在机关食堂,秦风所在餐桌周围,空位也明显多了起来。这种无形的孤立,比公开的指责更让人窒息。
赵达康和孙耀东则趁机加大攻势。在几次小范围的工作协调会上,孙耀东以“回应舆论关切”为名,反复强调要“深刻反思监管漏洞”,甚至提出“必要时可以对在建重大项目进行重新评估”,直指文旅项目。赵达康则在听取秦风关于应急处置的汇报时,不时插话,询问“到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平时的巡查监管是怎么落实的?”问题尖锐,步步紧逼。
秦风置身于这舆论与官场的双重漩涡中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清晰地感受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收紧,试图将他困在“历史欠账”和“监管不力”的泥潭中。
夜深人静,副市长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秦风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城市稀疏的灯火,脸上疲惫难掩,但眼神却异常清醒和坚定。他深知,此刻的慌乱和辩解,只会落入对手的圈套。
加密电话响起,是周文。
“秦局,舆论源头基本清晰了。几家主要媒体的稿件,出自主编室,但关键段落有明显的统一修改痕迹,来源指向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个别负责人。网络水军的IP地址,大量集中在市广电局下属的一个网络技术公司机房内。操控迹象明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文的汇报,提供了反击的第一手弹药。
“继续监控,固定所有证据链。”秦风沉声道,“特别是要盯紧东风县那边,泄漏点的真实情况,是关键中的关键。”
“明白。郑工那边有进展吗?”
“我正要联系他。”
秦风随即拨通了刘玉凤的电话,言简意赅:“刘市长,舆论压力很大,对方想用口水淹死我们。我们必须用事实说话。郑工那边的分析,必须加快,要准,要快!”
刘玉凤的声音透着冷静:“放心,我一直在跟进。郑怀远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了,他说很快会有初步结论。”
片刻后,秦风接到了郑怀远直接打来的加密电话。郑怀远的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秦市长!初步比对结果出来了!有重大发现!”
秦风精神一振:“讲!”
“我们对污染水样进行了精细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定了特征污染物的‘指纹’图谱。然后,与档案库中记录的、上游所有历史遗留污染源(包括那个废弃化工厂)的可能残留物特征谱进行了精确比对!”
郑怀远顿了顿,加重语气:“结果发现,此次泄漏污染物中,含有几种非常特殊的有机化合物组合,这些成分,在东风县那个废弃化工厂的历史生产记录和残留物清单中,根本不存在!反而……其‘指纹’特征,与市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登记在案的、来自城南开发区几家现有精细化工企业的某种特定废液的成分高度吻合!”
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它意味着,泄漏的污染物并非来自所谓的“历史遗留”,而是来自当下、来自特定的、可追溯的源头!这直接粉碎了赵达康派系精心编织的“历史积弊论”!
“证据确凿吗?”秦风强压激动,追问。
“图谱清晰,比对严谨,我有九成把握!”郑怀远肯定地回答,“而且,我们在分析时,还发现污染物中含有微量的、一种用于化工管道清洗的特定络合剂,这种络合剂的使用,暗示泄漏可能并非简单的罐体腐蚀,而是与某种‘操作’有关!”
“好!立刻形成详细的书面技术分析报告,绝对保密!”秦风指令道,“刘市长会安排最可靠的渠道传递。”
放下电话,秦风长长舒了一口气。拳头微微握紧。对手以为用舆论就能将他逼入绝境,却不知道,他早已在技术的战场上,找到了破敌的关键证据。
尽管掌握了反击的利器,但秦风知道,此刻远未到亮剑的时候。舆论的压力依然如乌云压顶,赵达康等人的步步紧逼也仍在继续。他需要忍耐,需要在至暗时刻保持绝对的冷静和定力。
他重新坐回办公桌,开始起草向周海洋书记和市委的阶段性事故处置报告。在报告中,他客观汇报了应急处置进展,强调了供水安全已得到保障,同时,他郑重提出:“基于目前掌握的初步技术分析,事故原因可能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建议市委批准成立由环保、公安、应急、纪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彻查泄漏源、泄漏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管理责任甚至其他问题。”
他没有在报告中直接抛出郑怀远的结论,而是用“原因复杂”和“联合调查”的提议,为自己接下来的反击埋下伏笔,也向周海洋传递了有更深层次隐情的信息。
写完报告,窗外天际已微微泛白。黎明将至,但此刻正是最黑暗的时刻。秦风感到身心俱疲,但眼神却愈发锐利。他知道,舆论的惊涛骇浪只是表象,真正的决战,在于证据与真相。他手中已经握住了撕破谎言的利刃,只需等待最佳的出鞘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