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嘉靖,成功修仙

第九十章 一边倒的战斗(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嘉靖,成功修仙》最新章节。

<b><\/b>

“本官是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朝廷任命我为此次剿倭行动的总指挥!”

胡宗宪看着台下神色肃穆的士卒,朗声道。

“数日前,本官接到战报,先前被剿灭的倭寇又在邻省福建死灰复燃!不仅如此,他们还占领了从富宁到漳、泉地区总计一千多公里的土地,眼下,那里的百姓正遭受倭寇蹂躏,而我们有义务将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此次缴获所得,不必上交,将士们可自行保留!”

“出发!”

“是!”

而早在出发之前,胡宗宪便将此次剿倭的实情也一并交代给了众人,这次大军出征,不仅仅是剿倭,还要顺便将沿海这些隐匿人口、兼并土地的豪绅全都收拾一遍。

紧接着,轰然不绝的震响声游荡在官道上,这是无数士卒以及战马踩踏在地面上所发出的声音,九千余名装备精良、身披甲胄的明军,分成三路大军,向着邻省福建进发。

……

洪武年间朝廷置福建布政使司,驻福州府,下辖十府二直隶州六十九县。

而把总王顺所在的这一路大军,是中军,同时也是胡宗宪亲自统帅的,手下的将领是戚继光,他们这一路的任务,则是从寿宁县开始,一路向东进军,直插被倭寇占领的漳州府。

自大军进入福建省以来,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至之处,除了遭遇了小股倭寇外,就没再遇到过其余的敌人。

“报,前方出现大量倭寇!”正当部队行进至寿宁县郊外时,前方负责探查的斥候赶了回来,禀报道。

王顺他们所在的这一部分,则是队伍的前军,主要负责探查敌情以及厮杀。

王顺皱了皱眉,沉声道“吹号示警!”

‘呜——’沉闷的号角声响起。

这一支军队明显大部分都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听闻号角声响起,则意识到前方有敌人出现,纷纷拔出武器,提高警惕,进入作战姿态。

“通令全军,结成军阵,备战迎敌!”胡宗宪骑在马上,沉声吩咐道。

“是!”身边的将官领命,将命令一一传递下去。

很快,整个大军都已结成紧密的军阵,一步一步向着敌军的方向前进,无数的马蹄踩踏在地上,掀起一阵灰尘。

待到大军逐渐靠近敌方时,一股喊杀声传了过来。

“杀啊,冲啊!”

把总王顺是这支军队的最前部,当他看见朝着自己冲来的数百名“敌军”时,也不由得感到有些滑稽。

这与其说是敌军,不如说是一群“叫花子”,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拿着自制的木枪、长矛,甚至还有的拿着菜刀,向明军冲来!况且,此处还是平原地势。这群人中,装备最好的也只不过拿了一把生锈的砍刀,没有一个人披甲。

把总王顺拔出雁翎刀,沉声道“举铳!”

身后的士卒将火药装填完毕后,齐刷刷地将火铳举起,不过他们并没有立即开枪,他们在等,等敌方冲到最大杀伤距离。

一百米,九十米,八十米,三十米!就在这时候,王顺将手中的雁翎刀猛地向身后一挥,沉声道“放!”

‘砰砰砰!’火铳响起,一阵烟雾散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火药味,经久不散。

先前那些朝着明军阵列冲来的倭寇仅一个照面就死伤大半,剩余的人也没了继续冲锋的胆子,纷纷四散而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侯亮平你敢抓我?我爷爷李云龙!
侯亮平你敢抓我?我爷爷李云龙!
关于侯亮平你敢抓我?我爷爷李云龙!:李城意外穿越到人民的名义世界,并成为李云龙孙子。身为红三代,却毅然决然进入基层,秉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捣毁塔寨,抓昌武赵家,拿下强盛集团,以及绿藤组织部部长高明远。可就在这期间。李城因为骨头硬,不投靠赵家班,也不倒向沙瑞金。被立功心切的侯亮平盯上,二话不说,侯亮平将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到了李城身上。而他这一举动,更是令得天下震动。钟正国:狗曰的侯亮平,谁让你
我是猛虎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来一杯
长相思:折柳祭
长相思:折柳祭
关于长相思:折柳祭:毛球是大荒第一灵力高手九命相柳的灵宠,在死亡后却在九幽冥界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九幽红人,并混成了九幽帝君身边的大红人——渡鸦。她利用身份之便,寻找相柳神魂,并在解救相柳途中解锁不同新身份。最后相柳有没有复活,又能不能絮小夭再续前缘呢?
割浆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的神装回到了北宋!左手美队盾牌,右手雷神之锤!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让一心求仙的宋徽宗认为仙人下凡!
窗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