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第508集:技术迷雾中的边界(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最新章节。

黄浦基因录:边界之外的回声

一、玻璃幕墙后的技术迷雾:清晨七点半的黄浦市,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还没被阳光完全焐热,林砚之的车已经停在了“优嗣生物”的门前。副驾上摊着听证会的纪要,她用红笔在“申请人称‘优化智商’为父母合理诉求”这句话下画了道横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面——三天前听证会上那对夫妇的眼神总在她脑海里打转,男士西装口袋里若隐若现的录音笔,女士哽咽时攥紧的丝巾,还有那句让全场沉默的话:“这和请家教、买学区房有什么区别?”

“林主任,研发部的赵总监已经在等了。”秘书小陈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林砚之收起纪要,下车时习惯性地理了理西装下摆,目光扫过公司门牌上“精准基因优化领导者”的标语,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赵总监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戴金边眼镜,西装袖口沾着一点淡蓝色的试剂痕迹,握手时掌心汗湿。“林主任百忙之中过来,我们特意准备了全流程模拟演示,您这边请。”实验室在三楼,走廊两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基因测序仪的模型,电子屏循环播放着“CRISPR-Cas9技术精度突破0.01碱基对”的宣传语。

进入无菌实验室前,林砚之和小陈换上防护服,风淋室的气流吹起她额前的碎发。实验台中央的显示屏上,正跳动着胚胎基因的三维图谱,FOXO3A与BDNF两个基因位点被标成了醒目的红色。“您看,”赵总监指着屏幕上的光标,“我们的定位系统能精准锁定这两个靶点,编辑时的误差绝对不超过1个碱基对——这是上周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您可以过目。”

林砚之接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数据页,停在“编辑后基因表达稳定性”那栏——上面只写了“短期观测无异常”,没有长期追踪数据。“赵总监,”她抬眼看向对方,“你们在申请里提到‘优化后代认知能力与学习效率’,我想知道,这个‘优化’的量化标准是什么?比如,编辑后孩子的智商预期能提升多少?这个数据是基于什么样本得出的?”

赵总监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推了推眼镜,伸手想去翻报告:“这个……我们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比如剑桥大学2023年的一篇论文,里面提到BDNF基因的特定突变与记忆力提升有相关性……”

“我问的是你们的量化标准。”林砚之打断他,语气没有起伏,“剑桥的论文我看过,样本量只有120例,且未涉及胚胎编辑后的代际影响。你们作为申请方,总该有自己的评估体系吧?比如智商测试的预期分数区间,或者认知能力的具体提升指标。”

实验室里的冷柜发出轻微的嗡鸣,赵总监的手指在显示屏边缘无意识地敲击着,眼神飘向窗外。“这个……目前行业内确实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我们主要是基于技术可行性来做的方案。毕竟智商受环境影响也很大,基因只是其中一部分。”

“所以,你们连‘优化’的标准都没界定清楚,就向委员会提交了申请?”小陈忍不住插话,声音里带着惊讶。

赵总监的脸涨成了浅红色,语气也急促起来:“林主任,技术是在发展的!当年治疗性基因编辑刚出来的时候,不也没有标准吗?我们现在是在探索……而且我们的脱靶率已经控制在0.1%以下,比自然基因突变的概率还低,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两回事,有效性和伦理合理性更是两回事。”林砚之关掉显示屏上的基因图谱,“赵总监,麻烦你们提供一下所有参考研究的原始数据,还有你们技术团队对‘优化标准’的内部讨论记录。我们下午还要去另外两家企业,今天下班前希望能收到资料。”

离开优嗣生物时,阳光已经爬上了玻璃幕墙,反射出刺眼的光。小陈坐在副驾上翻着笔记:“主任,刚才赵总监那反应,明显是没准备好量化标准。我看他们就是想先把申请递上去,走一步看一步。”

林砚之没说话,打开手机看了眼工作群——张磊刚发了条消息,说已经到了城西的老旧小区,附上了一张活动室的照片:斑驳的墙面上贴着“社区议事角”的红纸,几张折叠桌拼在一起,上面放着搪瓷杯和老花镜。她回复了一个“注意安全”,又点开周明远教授的对话框,对方还没回她昨天发的“关于增强型编辑技术风险的疑问”,头像旁显示“正在输入”,却始终没跳出消息。

下午走访的“启源基因”和“康禾生物”,情况比优嗣生物稍好一些。启源的负责人坦言“增强型编辑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康禾则直接表示“目前只做治疗性项目,增强型暂不考虑”。但当林砚之问到“若未来技术成熟,是否会涉足增强型领域”时,两家企业的负责人都避而不答,只说“看政策导向”。

回到委员会办公室时已是傍晚,夕阳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长条状的光影。林砚之把三家企业的资料摊开,发现只有康禾提供了完整的治疗性编辑案例数据,优嗣和启源要么缺量化标准,要么缺长期追踪报告。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技术企业对‘增强型’的界定模糊,多以‘探索’为名规避标准缺失问题——需在指南中明确技术申报的硬性数据要求。”

这时,手机震了一下,是周明远教授发来的消息,附了一份压缩文件:“林主任,这是我们跨学科调研的初步结果,有些数据比较敏感,建议加密查看。”

二、老旧小区里的民生温度

城西的“晨光小区”是黄浦市的老小区,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红砖楼的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张磊提着装有民情问卷和签字笔的帆布包,爬上三楼时,已经有些喘——他昨天刚在污水处理厂待了一天,检测设备的噪音还在耳边隐隐作痛。

活动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下棋的落子声和老人的谈笑声。张磊推开门,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抬头看他:“小伙子,是来调研的吧?李主任都跟我们说了。”

老人叫王建国,退休前是机床厂的工人,手里拿着个掉了漆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劳动模范”四个字。张磊走过去,掏出工作证:“王大爷您好,我是水务集团的张磊,也是伦理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今天来想听听大家对基因编辑的看法。”

“基因编辑?就是能改娃基因的那个技术?”王大爷放下茶杯,往旁边挪了挪,给张磊腾出个位置,“坐,坐!正好昨天电视里播了,说有富人想改娃的智商,我们正聊这事呢。”

活动室里一共七个人,五个退休工人,一个单亲妈妈,还有社区居委会的李主任。张磊把问卷放在桌上,刚想开口解释,穿碎花衬衫的刘阿姨就抢了话头:“张委员,我跟你说,这技术可不能随便搞!你想啊,富人能改基因,让娃更聪明,我们这些普通人呢?连体检都要算计着花钱,娃上学只能靠自己拼,这以后社会不就分成三六九等了?”

“就是!”旁边的李大爷敲了敲烟袋锅,烟丝还没点燃,“我孙子在重点中学,班里有同学报一对一辅导班,一小时就要八百块,我们家只能报个网课。这要是再能改基因,我们的娃连跟人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不就是天生的差距吗?”

张磊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时不时点头回应。他注意到角落里坐着个穿黑色外套的女人,一直没说话,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药盒,指节都泛了白。“这位大姐,您有什么想法吗?”张磊看向她。

女人抬起头,眼睛有些红,她把药盒放在桌上,盒面上印着“甲钴胺片”,标签已经磨损了。“我儿子今年八岁,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哽咽,“医生说治疗性基因编辑可能有效果,但现在还没普及,费用也高得吓人。可有的人倒好,孩子没病没灾的,还要改基因让娃更聪明,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小男孩戴着助听器,笑得很灿烂。“我每天打两份工,就是想攒钱给娃做人工耳蜗,可基因编辑这事儿一出来,我就怕——以后是不是连治病的技术,都只给有钱人用?那些增强型的技术,难道不该先让给需要治病的人吗?”

活动室里静了下来,王大爷叹了口气,拍了拍女人的肩膀:“妹子,别难过,张委员来就是听我们说话的,会把咱们的想法传上去的。”

张磊的鼻子有些发酸,他把照片还给女人,认真地说:“大姐,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的话写进报告里。治疗性编辑的普及,还有费用问题,都是我们委员会要考虑的重点,绝对不能让技术只服务于少数人。”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张磊听了很多声音:有人担心基因信息泄露,有人害怕“基因歧视”,还有人问“以后找工作会不会要看基因报告”。他都一一记录下来,遇到老人听不懂的术语,就用“改基因就像给种子施肥,治病是给生病的种子治病,增强是给健康的种子多施肥,可肥料就这么多,先给谁用”来解释。

离开小区时,天已经黑了,楼道里的声控灯被张磊的脚步声唤醒,又在他身后熄灭。李主任送他到门口,递给他一沓签名:“张委员,这是我们小区三十多户居民的签名,都是支持禁止增强型基因编辑的,您带上。”

张磊接过签名,纸页上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歪歪扭扭,还有几个小孩的涂鸦式签名。他放进帆布包时,不小心碰到了里面的水杯,温水洒了一点在签名纸上,晕开了几个墨点。他赶紧用纸巾擦干,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这些签名不是冰冷的文字,是实实在在的担忧和期待。

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做好了饭,看到他满身疲惫,递过来一杯热牛奶:“今天调研怎么样?累坏了吧?”

张磊坐在餐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民情报告。“遇到个单亲妈妈,儿子有听力障碍,想做治疗性编辑却没钱,”他一边打字一边说,“还有几个退休工人,担心基因增强会让社会分层更严重。你说,我们做伦理评审,不就是为了不让这种不公平发生吗?”

妻子坐在他旁边,帮他整理调研问卷:“那你这份报告可得写详细点,让委员会的人都看看基层的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磊点点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屏幕上,他写下报告的标题:《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民生诉求调研——基于城西老旧小区的实地走访》。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报告写了二十页,附件里附上了那张被温水晕过的签名纸,还有单亲妈妈儿子的照片(已经征得同意)。他把报告加密后发给林砚之,邮件正文只写了一句话:“这些声音,是我们划定伦理边界的底线。”

三、实验室里的学术博弈

周明远教授的实验室在黄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三楼,晚上十点还亮着灯。学生林晓宇正在操作基因测序仪,屏幕上的碱基序列像一条绿色的河流,缓缓流淌。“周老师,您要的脱靶率分析结果出来了,0.08%,比预期的还要低。”

周明远从堆满文献的办公桌前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走过去看屏幕:“好,把数据存到加密盘里。对了,国外那几个案例的资料整理好了吗?”

“整理好了,”林晓宇递过一个平板电脑,“17个国家里,有6个已经有未公开的临床案例,其中3个是针对智商基因的,2个是针对身高的,1个是针对运动能力的。最严重的那个案例,在东南亚,编辑后的胚胎出现了基因嵌合现象,最后不得不终止妊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反派:从收服绿茶女友闺蜜开始
反派:从收服绿茶女友闺蜜开始
什么?我穿越到了小说世界里?还成了一个被主角拿来打脸升级的小反派?“叮!天命大反派系统正在绑定中!请稍后!呵,我萧麟就是这片世界的天道!气运之子?不过是本少的经验宝宝罢了!
海底漫步
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
关于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穿越异族入侵,武道重启的高武世界。苏浩本以为自己将秒天秒地秒空气,却发现这不是穿越是重生。这还不说,竟重生到自己做矿奴的日子?好在及时觉醒了金手指,完成任务就能获得高额奖励,还有商城兑换宝物。“发布任务:既要挖矿,那就要做第一。挖掘一百克能源石,奖励玄级身法无影无踪。“发布任务:这个破地方,爷不待了。逃离矿场,不做矿奴。奖励爆血狂刀,奖励时光戒。“开启商城,淬骨
老鹰下山
旧金山往事
旧金山往事
关于旧金山往事:人生如烟花。只要曾经绚烂过,便不枉此生。——————————PS:《大牧场主》、《生在唐人街》、《华尔街传奇》、《重返洛杉矶》、《我真不想努力了》之后又一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群号:618863420
陶良辰
四合院:开局大雪夜捅娄子
四合院:开局大雪夜捅娄子
关于四合院:开局大雪夜捅娄子:(前期有部分透剧部分,读者不喜已删除)许晓盛,情满四合院中许大茂的弟弟,天阉出生,部队转业归来加入轧钢厂,第一天上班做的事情就是搬出了大杂院,他对院子里狗屁倒灶的事情,并不是很关心,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
最爱娄晓娥
我真不想努力了
我真不想努力了
关于我真不想努力了:回国接手地产集团,恰逢大时代浪潮席卷而来。从商住房到度假村,从海边公寓到核心区写字楼,这是一个纸醉金迷的“房二代的故事。——————————群号:618863420已完结三本高定破万作品,一本均定破万,三本精品,信誉保障。
陶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