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成刘彻和卫子夫的女儿怎么办》最新章节。
刘徽心里有底,刘彻那儿就更有底了。
当了几十多年皇帝的刘彻,将整个大汉牢牢控制在手里。
早些年也就算了,那会儿的刘彻年轻,对大汉的掌控没有那么大。
将近四十多年年下来,推行新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开始,掌控全局。
自刘彻下定决心不遗余力的出击匈奴,把匈奴这个压了大汉七十余年的山铲平了。
打出大汉的骨气,也打出大汉的脊梁。
大汉的子民谁能不认可刘彻这个皇帝?敢生出反他的心?
世家贵族他们虽然贪,可人家也不蠢的。
谋反也得有谋反的成算那才能谋。
明知道是送死的事,有谁乐意干。
清丈对他们不利不假,朝廷不算是对他们赶尽杀绝。
倘若他们敢谋反,那刘彻就敢把他们一网打尽!
刘彻下达的诏令,指出不同的身份所能免赋的田地,一眼看下来,好些人不平的心情又随之得以平复。
朝廷要改税法,那是非改不可,不改大汉哪有赋税。
卫禧深有体会到不同的诏令下达,好些世家贵族的态度都不一样。
“阿姐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隐户?”卫禧已然登记了不少的隐户,来一趟问问刘徽细节上的打算,如果可以直接一步到位。
刘徽道:“先登记,人数上呈父皇再说。”
知刘徽并非没有想法,刘徽从来不会越过刘彻私下做任何决定。
卫禧多年跟在刘徽身边也了解刘徽的谨慎。点了点头。
“清丈不容易。不过当初阿姐怎么让人量他们田地的?”卫禧想到另一个问题所在。
刘徽啊,嘴角噙笑道:“一半猜一半量,真以为那些图是真的?不过是吓唬他们。”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能够达到目的就好。
卫禧一顿,诧异抬眸。刘徽重重点头,她就是骗的怎么了?
清丈事宜随卫禧有条不紊的安抚,长安的土地终于量出来了,姓名,占地几何,一清二楚。
上呈的鱼鳞图清晰写明田地情况,收税几后,刘彻眼中闪烁的精光,让底下的人不由屏住呼吸,生怕不小心得罪刘彻。
刘徽于此时上前道:“清丈事宜当推行。”
长安的清丈完成了,要继续,不许停下。
在长安清丈前刘彻或许还有所迟疑,此刻望清楚上面账本,数据令刘彻触目惊心。他以为天下尽在他的手里,实则呢,那么多的田,尽归于一家所有。
他们一家子才多少人,按人头所交的税才有多少?
怪不得每年的税赋都在不断的减少,他们那么占,那么抢,怎么可能不少。
清丈,定要清丈。一清到底。
“你负责,此事定要落实,谁要是敢不配合,杀。”刘彻下达的诏令可知他心中的怒意。
之前是严惩,现在是杀,无一不昭示他非如此行事不可的决心。
作为户部尚书的沈璧于此时也是惴惴不安,刘徽出手,刘彻已然将大权尽交于刘徽之手,世家贵族接下来会如何?他这个户部尚书还能当下去吗?
刘徽应下一声诺。当即给出方案,清丈事宜不让本县的官员和军队负责,而是交叉安排。
落实到每一县每一村,所有人丈量的工具都是统一的,而且由工部和户部的官员一起监督。
可以说,刘徽防人防得厉害,不允许任何人有借助此事乱大汉天下的机会。
刘徽更是提醒各地,别忘了鸣冤鼓,百姓蒙冤受屈是可以击鼓鸣冤的。
虽然刘徽一再提醒过鸣冤鼓的好,可惜,百姓们都不习惯。长安城内的登闻鼓不是也从来没有响起过吗?
啊,响过一次,也只有那样的一次而已。
在朝廷开始清丈,有意改税制的时候,匈奴传来消息,匈奴一分为二,双方打得如火如荼。
一方是一心要和大汉战斗到底的,一方是有意和大汉交好的。
双方的人都不服,好些年前开始已经内乱不休,也正因如此才有大汉近些年的太平。
而此时有意和大汉求和的一方派了使节进京,他们的大单于有意派使节前往长安拜见大汉皇帝,以求能够和大汉永世交好,战事得休。
这可是喜事,谁能不乐意?
好的,礼部和鸿胪寺都忙起来了。
刘徽偶然听人提起,与大汉交好的那一位大单于啊,希望能够和大汉再结姻亲。
当然,这样的和亲同以前当然不一样了。
提起和亲,刘徽一向不同意的,以前不同意,眼下同样也不同意。
远嫁他国,风俗地域皆不同,入乡还得随俗,女子的喜怒对太多的人而言是不值一提,压根不让他们放在心上的。
和亲,刘徽不乐意。
也正因如此,朝堂上无人提起。
他们记得刘徽曾提起过,谁要是敢提和亲,那就让他们九族同去,一个都别落了。
再不把和亲的人当回事,他们也得想想自己要是去和亲能不能活着回来。
刘徽没有当回事,匈奴有意求娶是真,大汉同不同意是另一回事。
赶在入冬前,匈奴使臣一行抵达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听闻匈奴使臣前往长安,西域各国那些闻大汉之名久矣,心之向往者也有意来大汉见识大汉的繁华。
各国都纷纷送来书信,希望能够前来长安。
刘彻一个喜欢热闹的人,那么多年了,他最想看到的正是万邦来朝,当年西域各国来到大汉,彼时的西域尚未在大汉控制之下。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牢牢掌控在大汉手中。
大汉那么多年以来得开疆辟土,刘彻有意窥世间之大,各国臣服皆往长安,刘彻能够一见,焉能不同意。
当然,刘彻想起张骞。可惜张骞早年已然去世,否则见此万邦来朝之象,定也万分高兴。
既是忆起张骞,刘彻便让人往张家送了一些赏赐,出使西域各国,张骞厥功至伟。
张家自是感激涕零的。
随各国使臣抵达长安,长安的热闹不同于往日。
之前长安也有来自各国的人们,他们都有不同的肤色,也说着不同的语言。
而如今是以各国为代表,浩浩荡荡,阵势更大。
大汉相较于多年前也是全然不同的。
其中的繁华比之多年前更甚!
刘彻的心情最近可见好,匈奴前来寻求交好,只为了对付那一方好战的。
早年的时候匈奴败在大汉的手里,安静了好些年,但大汉对匈奴从未松懈过。
前些年匈奴和西域各国联手一道对付大汉,幸亏刘徽早有防备,加之霍去病当时前往河西,敏锐的当机立断,重击匈奴。
那一战打得西域从此安生了,匈奴也因此而四分五裂,到如今才算是稍稍太平。
这些年刘徽在其中没少动作,匈奴自己内斗,不得安宁,难道不比让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大汉动手要好?
大汉上下随匈奴的动乱,不少人提议何不顺势灭匈奴。
刘徽不是不想灭,只问他们把匈奴灭了,那一片宽广的土地,草原,沙漠,他们如何守。
谁能不想开疆辟土?打下一片土地得保证那一片土地能够让大汉得利吧。
大汉的人很多吗?多得没有地方住?
不曾的。
况且,匈奴之中虽然有要和大汉开战的存在,也有喜好和平的人。大汉要怎么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有些事不能急,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他们不能把后世的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要做的事都做完,给人留点余地。
老祖宗选择要一块地或者放弃一块地,都有理由。
对匈奴,刘徽没有想过灭之。
想想后世,匈奴之后是什么?突厥。
各少数民族不断的登场,这一片草原上以后反正会是他们中国的,灭是灭不掉的,灭了一个总会冒出另一个。
刘徽一个屡立战功的人,在打匈奴的事情上,灭过一回匈奴,依然无意出兵对付匈奴,而且拼尽全力的按下朝中一个个想出战的人,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不得不说,刘徽拦得好,拦得大汉多年没有大举兴兵,也因此而让刘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付世家贵族各家,只为让大汉的百姓日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
不难看出,从前反对出击匈奴的人,眼下却成了最乐意大汉兵出匈奴的人。
一个个不仅仅是为开疆辟土,更为了私心。
朝廷战事一起,便没有功夫管内里的事,还不是他们想要如何便如何?
刘徽死死的按住。
刘彻是知道刘徽的,大汉的威风打出来了,各国不会不知死活的挑衅大汉。也用不着用大汉百姓的命去打一些用不着的仗。
别看大汉多年不曾大举兴兵,可是大汉的国土也是在不断增加的。
派出去的那些人,用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各国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自觉归顺什么的难道不好?
刘彻不可能说不好。
就是北羌那儿啊,大半北羌的地盘都成大汉的了,那一位北羌的王也满肚子的火,见各国都往长安来,好啊,他们也来凑个热闹。
匈奴臣服让刘彻高兴,来者不善的北羌,刘彻得问问刘徽有何打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区区北羌何畏之有。”刘徽明显不拿北羌当回事,也不认为刘彻需要太把北羌当回事。
“不能让他们全部归顺?”刘彻不是怕人,而是惦记着北羌的人和地。
刘徽睁大眼睛,能说什么呢?
刘彻不在意羌人对大汉的态度,只想弄清楚把羌人的地盘全部收到手里的可能有多少。
“父皇,心急吃不热豆腐,一步步来。”刘徽给不出时间,只好努力安抚人,好让人悠着点。
刘彻听出来了,不满意是真的。
得了,刘徽眼神有些飘的道:“先让人来,万一找着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