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耕耘问道路》最新章节。
深埋地下的云栖残存意识,在感知到这股由人心和土地共同缔造的圆满道韵时,终于燃尽了最后一丝星火。
她没有选择消散,而是倾尽所有,引动了那张覆盖万亩的地下根系网络。
刹那间,三十六地所有的稻田,无论早种晚种,无论肥田瘦田,都在同一时刻绽放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那光芒并非为了炫目,而是每一株稻穗都在释放着一种微量的灵息,穿过田埂,越过沟渠,无私地涌向邻近的田地,催动着稍显落后的禾苗加速成熟。
青梧站在盲壤的最高坡上,俯瞰着这片她为之奋战的土地。
原野之上,金色的光点连绵起伏,如同一条流淌的星河,静谧而辉煌。
她看到一处光芒黯淡的田地,被四周更明亮的光海温柔包裹,渐渐也亮了起来。
泪水终于滑落,她喃喃自语,像是在对夜空中的某个人诉说:“她最后教的,是让丰收互相照亮。”
次日清晨,天光乍亮,金色的异象已然褪去,但那股守望相助的精神却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不需要任何号召,各村自发组织起了“盲收队”。
他们的规矩很奇怪——不看自家的田,不问亲疏,只盯着那些田里人手最少、庄稼最弱的人家,扛着工具便冲过去帮忙抢收。
石脊沟的流民们凑出了他们唯一的一头瘦牛,牵着它翻过山梁,借给了邻村一个刚生完孩子的产妇家耕地。
哑田村的村民们,则将他们赖以为生的震感架立在了一群盲童的田边,用独特的敲击声,替看不见的孩子们精准地测报着每一块土地的墒情。
青梧行走在田埂间,看到的不再是为自家收成而焦灼的脸庞,而是无数张被汗水浸透、却洋溢着坦荡笑容的面孔。
她看到一个老农蹲在自家田头,没有收割,而是在一穗一穗地数着稻谷。
她走近,轻声问:“老人家,今年收了多少?”
老人抬起布满皱纹的脸,咧开嘴笑了,露出几颗泛黄的牙:“数不清了,娃儿,真的数不清了。只晓得,够吃了,还有不少剩呢。”
七日后,所有土地的收割全部完成。
在“共食田”的正中央,一座土丘自发地堆了起来。
人们将吃剩下的粮食,将多余的种子,都混着泥土堆积于此。
土丘上无碑无名,却插着九十九把磨得光滑的旧锄头,刃口全部朝下,深深扎入土中,仿佛是从大地里重新长出的根。
一群孩童在土丘旁嬉戏,他们用湿润的泥巴捏出一个个小小的、歪歪扭扭的人形,摆在锄头阵前。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得意地向伙伴们介绍:“这个是云栖奶奶,她会种发光的稻子。这个是沈爷爷爷,他会看天!”
青梧蹲下身,看到一尊“沈爷爷爷”的泥像被风吹倒了。
她伸出手,轻轻将它扶正,却没有再加固。
一场微雨落下,泥像的棱角开始模糊,慢慢地,化作一摊泥水,渗入土丘。
她知道,真正的纪念,不是立起不朽的石碑,而是让那些故事,那些名字,都变成这片泥土的一部分,被后来的种子继承,在未来的丰收里重生。
又是一年春阳再临,旷野寂静,空气里那些曾因地脉共振而跃动的微尘,如今已然沉静。
青梧仰起头,任由温暖的阳光洒落肩头,那温度,像极了许多年前,沈砚站在执法堂前,为她挡下所有责罚时,那个宽厚而坚定的背影。
她从怀中取出那最后半片陶碗,小心翼翼地在土丘下挖了个坑,将它埋了进去。
“你们都走了,”她对着土丘,也对着这片广袤的天地,轻声说道,“可这地,再也不会荒了。”
话音落下,一阵春风拂过万亩良田。
无人看见,也无人统计,万千新生的嫩芽,正齐刷刷地破土而出,带着一种从容而笃定的力量。
这片土地上,饥饿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词汇。
当收成不再需要被看见,耕道才真正长成了世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