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第724章 朝会依旧,南方消息(二)(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没过多久,东林党背后的金主也浮出水面——

江南的盐商、绸缎商们私下凑了银子,还帮着牵线搭桥,竟让他们弄出了一份“攻守盟约”,明着是“共保江南安宁”,暗里却藏着对抗朝廷的心思。

乾德元年,皇帝拗不过大臣的请求,将南方事务交给他们处置。

于是朝廷接连几道令旨下去:

调黄得功、高杰、刘良佐三部,分别移驻扬州、凤阳与庐州,军营刚扎下,粮草便跟着运到;

又给何腾蛟拨了大批钱粮,让他在当地自筹募兵,扩充军力。

紧接着,五军都督府联合兵部与内阁,给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的各军卫所都发了军令,字里行间透着严厉:

“加紧练兵,枕戈待旦,不得有半分懈怠。”

另一边,给地方布政司、教谕使及各州知府、知州的文书也随之发出,只一句话:

“密切关注地方,一月后回京述职,吏部考评。”

消息传到内庭,曹化淳、王德化与王承恩三人忙凑在一起,对着各地送回的密报与文书反复分析。

几人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得出结论,次日一早就进宫向乾德皇帝汇报:

“圣主,如今南方各省已是风声鹤唳,只是其中乱象颇怪。

我们是否向各地守备监军下旨?”

他们指着文书上的记录解释:

“地方上的监军,至今没收到内庭的旨意;

巡按也没拿到督察司的文书;

唯有巡抚得了练兵的军令,这显然不合朝廷规矩。

说白了,就是政令不通——

哪怕军部出具的文书盖了内阁与五军都督府的印,又加了调兵印玺,可只要不是军部、督察院、内监局三印齐聚,令旨完全一致,地方上便敢‘可奉可不奉’,阳奉阴违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在万历年间,文官集团本是有权调兵的——

只要内阁、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三部共同出具文书,盖了各自的印玺,便能调动各地卫所兵、各镇守御部队,甚至能绕开监军,直接传令军中。

可偏偏文官集团自己不争气,到了万历朝后二十年,皇帝与朝堂彻底闹僵,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

皇帝下的旨意,朝臣拖着不办;

朝臣递的奏章,皇帝压着不批,双方谁也不理谁的政令。

这下可苦了办事的人。

皇帝想做点事,国库却攥在朝臣手里,一分钱也不肯松口,没办法,只能掏自己的内帑银子。

久而久之,“雇兵”成了常态——

当年皇帝派兵去朝鲜打击丰臣秀吉,那些兵将说白了就是雇佣关系,拿了内帑的钱才上战场。

后来打贵州、打甘肃,再到征麓川,全是这套模式:

内帑出钱,雇人打仗。

虽说这四场仗都打赢了,可账算下来却是亏的——

不仅没从战争里捞到好处,连最初投的内帑本钱都没收回来,万历皇帝私下里不知叹了多少回气。

万历皇帝经此一遭,之后便开始“装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汉疆喋血风云录
汉疆喋血风云录
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乱世之中,儿女情长,汉家江山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磨难,华夏一族,第一次差点亡族灭种,少年追随拯救汉家的大英雄冉闵,几经血战,终于见到了曙光。当然还应该有谢安,王羲之,苻坚,王猛这些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姓名,还有属于他们的故事传说。历史的责任,亲人的嘱托,推动着少年不得不,奋力拼搏,向上攀登。一部热血温馨的奋斗史!
汉家一小卒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的神装回到了北宋!左手美队盾牌,右手雷神之锤!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让一心求仙的宋徽宗认为仙人下凡!
窗台草
夏鼎商鼐
夏鼎商鼐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杨慎这首道尽多少古今兴衰,沧海桑田。夏代,作为第一个正史留名的朝代。它揭开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序幕,真...
百里行检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阿苏家,一个孩童也悄然而至。天下,即将进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空门有佛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