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十二章

第244章 同治立威(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1869年夏,即将亲政的同治,做了一项重大决策,那就是下旨诛杀了大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人,八岁净身入宫,因机灵鬼点子多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在“辛酉政变”(1861年)中为慈禧传递消息,助力她与奕欣联手夺权,此后,成为慈禧的心腹。

凭借慈禧的宠信,安德海逐渐开始干预朝政,对官员颐指气使,收受贿赂、卖官鬻爵,

就连恭亲王奕欣等重臣,都曾受过他的呵斥,他对年少的同治帝更是大不敬,引发朝野不满。

安德海不作不死,以“为同治帝采办龙袍”为由,在未获得批准,

未通过内阁备案的情况下,带着数十名随从、数艘游船离京。

他一路打着“钦差”旗号,沿途勒索地方官员、收受贿赂,

甚至让地方官为其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供奉宴席,排场远超规制。

行至山东德州时,德州知州赵新察觉其手续不全、行径可疑,

他深知“宦官不得擅出京城”的祖制,如今安德海…他越想越不对劲,将情况紧急上报给家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是个刚正不阿的官员,对安德海的嚣张早有耳闻,接到奏报后立刻核实——

一查不打紧,发现安德海不仅无正式文书,连“钦差”关防都是伪造。

他当即判定安德海“违制私出,诈称钦差”,派人将其扣押于济南,

同时派快马奏报朝廷,详述安德海罪状。

丁宝桢的奏折抵达京城时,慈禧正因身体不适暂居颐和园,朝政由同治帝与慈安太后共同处理。

这为同治和慈安的“报复”创造了时间窗口。

年少的同治帝,早已对安德海不满。

他仗着慈禧宠信,嘲笑同治读书特别笨,还暗中向慈禧告黑状,同治一直在等机会出口恶气。

接到奏折后,同治当即拍板:“此阉奴欺朕年幼,违逆祖制,罪该万死!”

他特意召来六叔,“祖宗定下的规矩,宦官不得干政、不得出京,

安德海公然违抗,就是打朕的脸,打大清的脸,六叔,您看如何处置?”,

奕欣马上道:“斩立决!”

随后,同治拟定朱批:“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这道旨意经东太后看后,同意并盖了章。

——圣旨着令丁宝桢迅速将该犯就地正法,毋须解京。

这番操作既是对安德海的惩处,更是同治帝向朝野宣告:自己虽未亲政,但已能决断国事,不容宦官越权。

慈安支持严惩,既是维护祖制,也是向慈禧传递信号:即便你权势再大,也不能让身边人坏了规矩,更不能借宦官插手朝政。

她还特意让太监将同治的朱批抄送颐和园一份,名义上是“告知慈禧”,实则是逼迫慈禧承认既成事实,无法再为安德海求情。

丁宝桢接到朱批后,深知事不宜迟——若拖延片刻,慈禧可能会干预。

他当天便升堂审讯,安德海还想仗着“慈禧亲信”的身份狡辩,叫嚣“你们敢动我?太后不会放过你们!”

丁宝桢直接出示同治帝朱批,厉声道:“圣旨在此,尔等阉奴,违制乱法,死有余辜!”

随即下令将安德海及其主要随从押赴刑场,于济南西门外就地斩首。

为震慑朝野,丁宝桢还特意将安德海的尸体暴露三日,以证其“确已伏法”。

消息传回京城,慈禧虽震怒,却因同治的朱批有理有据、慈安态度明确,同时有议政王奕欣的首肯,

且安德海确实违逆祖制,最终只能吃下这哑巴亏。

安德海之死,表面是“违制被斩”,实则是同治帝借祖制立威、宣告亲政的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回北宋
带着漫威的神装回到了北宋!左手美队盾牌,右手雷神之锤!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让一心求仙的宋徽宗认为仙人下凡!
窗台草
逃生三国
逃生三国
关于逃生三国:两人通过时空机器,回到三国,原本希图让大小乔进入影视圈,让甄姬、张春华走进歌舞厅。最后因被人记恨,从而征战天下,一统中原的故事。
懒先生
长相思:折柳祭
长相思:折柳祭
关于长相思:折柳祭:毛球是大荒第一灵力高手九命相柳的灵宠,在死亡后却在九幽冥界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九幽红人,并混成了九幽帝君身边的大红人——渡鸦。她利用身份之便,寻找相柳神魂,并在解救相柳途中解锁不同新身份。最后相柳有没有复活,又能不能絮小夭再续前缘呢?
割浆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
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如果穿越大明改变历史的最好机会在哪?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是越到后期越是艰难,东林势力已经遍布朝野,魏忠贤大杀特杀都没有搞定,凭什么你去就能?后期BOSS闯关,等你还没有闯完,你都油尽灯枯了。所以最好的时间就在永乐前后。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处于鼎盛状态,永乐帝朱棣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也正处于顶峰。这个时期也是明朝对外扩张和探索的时期,如果能够利用现代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
焚琴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