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

第8章 春意迟-15(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最新章节。

在茂德嫂的挽留下,何志彬和楚如白当晚留宿在满堂川,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回县城。

两人没直接回招待所,而是去了绥德师范。

绥德师范原本只有教师宿舍,并无住宅楼,这两年得到了社会捐助,这才建起了两栋教师住宅楼,对改善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人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郭孝天向学校申请结婚时,正好赶上第二栋住宅楼交付,按学校对他的考评,正好符合优秀人才条件,就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也算作他与王惠芬的婚房。

说起来,郭孝天和王惠芬的缘分并不浅。王惠芬娘家在义和,正好是郭孝天当年执教的地方,只是当时两人并不相识。郭孝天去义和执教,是顶着光环而去,对于这样一位高材生的到来,早就被传得家喻户晓。娘家人听说王惠芬要嫁的人是郭孝天,激动地四处奔走相告,令邻居们羡慕不已。

要说郭孝天的婚房分配得及时,算是解了郭家的围。

郭家的住房是郭孝天父亲单位分配房。郭孝天的父母都在事业单位,家里共有三个儿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郭孝天是老大,属三兄妹们中书念得最好,最让父母省心的孩子。老二郭孝才,是兄妹三人中念书最差的那个,高中勉强毕业,父母怕他进入社会跟人学坏,就托关系帮他谋了个差使,也是最早参加工作的一个。老三郭孝贞,和哥哥一样成绩优秀,考进了西安交大,还没毕业就拿到了一家央企的offer,春节后就要进入实习岗,毕业后就可以转正,留在西安。

郭家住的是老式的小三居,空间不大,但功能齐全。孩子们小的时候,五口人住在里面倒也舒适;孩子们大了,总是会显得拥挤,特别是两个男娃,都想有自己的空间,所以,郭孝天从高中时就住在学校,回到绥德工作后又一直住在单位。倒是郭孝才,妹妹去西安读书后,家里就他一个孩子守在父母身边,哥哥、妹妹要享的福都归了他一人。

如果没有郭孝天单位的分房,他与王惠芬的婚礼怕是不能这么顺当的举行,毕竟家里的空间根本就不适合并入一个小家庭。郭家父母原本的计划也是将现在的住房留给老二,他们也是怕二儿子的谋生能力不如另外两个孩子,这是身为父母应该操的心。

原本,郭孝天的父母都希望儿子能留在上海工作,至少也可以到西安去,没想到郭孝天最终选择了回归故里,他们想劝说儿子,但是郭孝天的坚定让他们最终放弃,两人也都相信大儿子的选择有自己的道理,做父母的不能阻止,只能支持。

按理说,郭孝天的婚礼应该放在郭家举行,考虑到那个地方不便,就挪到了郭孝天的新居。正好,结婚那天是假期,校长答应把食堂借给郭家使用,也算是帮郭家省了一笔费用。

何志彬和楚如白赶到学校时,新房和婚宴现场早已被布置一新。喜被、喜枕、日用喜具堆得新房里到处都是,鸡、鸭、羊、鱼在婚宴场地上一字排开,帮忙的人来穿梭,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这个婚礼,郭家倾尽所有,郭孝天父母两边的亲戚都过来帮忙了。母亲娘家也是农村的,家里的条件还不错,这些年也多亏了娘家人的帮衬,要不然,以她与郭孝天父母的那点工资,根本就拉扯不了三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培养的那么优秀了。

何志彬以前见识过绥德人结婚时的排场,那时候李小树告诉他,外人看着排场挺大,但是要跟以前相比,不知道要简陋到哪里去了。

绥德人从骨子里看重嫁娶,这件事代表着子嗣延绵,氏族兴荣。婚姻也是每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至关重要的事情。骨子里的传统,令绥德人在看待婚嫁之事时,一直遵循“天下无媒不成亲”的古训,即便是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谈论婚嫁时也需交由“婚婆”牵线处理。

绥德人对这件事的认真还体现在新郎迎亲的过程中,迎亲队伍里需有“媒公”“媒婆”随行,沿途中,两人不仅要负责一路搞气氛,还需向沿途路人散发喜糖、瓜子、花生,用这些方式公告该婚姻属于“明媒正娶”,于情于法都合理。

条件好的家庭,迎新的排面低不了,除了“八抬”或者“十六抬”的花轿外,迎新队伍还包括了唢呐队、秧歌队、以及扮演“财神”“蛮婆”“蛮汉”的迎亲人员,一路上颠轿、表演,引来路人围观,一是突显男方家族实力,亦是公告“佳偶天成”,喜气广播。

在传统的绥德婚俗中,迎亲只能算得上“前戏”,更出彩的还在后面。新人入门“驱邪纳吉”便是整个婚礼的重头戏之一。

新人入门一般分三个步骤,从男方门外开始。

第一步,新郎在新人入门前,需向天、地、远方各射一箭,寓意驱邪避灾,定乾坤安宁,此谓“射三箭”;第二步,名为“跨火盆”,新人需跨过燃烧的火盆,象征婚后生活“红红火火”;最后一步为“走米袋”,新人需在提前安置好的米袋上行走,寓意“代代相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三步也是绥德婚俗的精华所在。何志彬和楚如白也参加过好几次婚礼,不管是哪里的,都没有绥德人这么讲究,只是这些年,随着人们的观念改变,传统的三个步骤已被精简为一二,甚至全无,多少也是失去了婚礼的热闹气氛,没有特色不说,也少了许多好意头儿。

婚礼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绥德人行礼也很讲究,同样分作三个步骤。

先是“结发礼”,拜礼前,新人需互剪一缕头发装入红布袋,立下“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的誓言;紧接着便是“三拜礼”,新人需依次“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是“揭盖头”,新郎需使用称秆,轻轻挑起新娘盖头,寓意“称心如意”。

这倒是和其他地方的婚俗无太大不同,只是当代人结婚,除了“三拜礼”之外,其他两个步骤也都能省则省了,并不是嫌麻烦,而是觉得没必要,这大概就是当代人与先人之间在婚恋观上的分歧吧。

行礼结束后,便是婚礼的“压轴大戏”——“闹洞房”。这个属于因人而异的环节,重点强调一个气氛,越热闹越红火。城里人斯文些,大多是点到为止的行为,不过分,但也不会失了乐趣;农村里却粗俗些,也得分人,遇上豪爽性致的主家,闹的人自然不会放过,只要不伤人,过分点儿也都不为过,主家会觉得这是宾朋给的面子,越热闹往后的日子也就越红火。

在中国,所有的婚礼都是以“红色”为主调,却没有多少地方会像绥德一般,将“红色”使用到了极致。除了新人的服饰以“红”为主外,喜联、门封、灯笼皆为“红色”,就连桌椅、筷子也都“沾红”,就差房屋外墙和屋顶的颜色了。在传统文化中,“红色”既是喜庆、吉祥的象征,也是驱邪避灾的好方法。通过一场婚礼,更能看出绥德人平常生活的心态。

郭孝天的婚礼自是精简不少,一方面出于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郭孝天和王惠芬都觉得新时代就得新面貌,他们宁可让同事们骑着自行车组成迎亲队伍,也不愿被旧俗“束缚”。

两边的同事合在一起组成的迎亲队伍也不算小排面儿,前后加起来三十六辆二八大杠,每一辆上面都挂着一朵大红花,连起来也会有一种见首难见尾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三十六个车铃同时被打响,清脆绵延至远,共振效果很是打动人心。

郭家虽然没有“八抬大轿”,也没有“蛮婆”“蛮汉”助兴,更没有“媒公”“媒婆”一路搞搞气氛,却是没有忽略与沿途路人分享喜悦。同事们担当了临时“媒公”“媒婆”的角色,不仅与路人互动,还不断向路人散发喜糖、瓜子、花生,表面上“新派”,实则保留了“旧俗”,这大概就是世代相传的佐证吧,郭家的迎亲也就成了一个备受欢迎的改良版。

虽然是新式婚礼,但郭孝天的父母对儿子的祝福还是没有遗忘,父亲亲手将母亲准备的一块红绸给儿子系在腰间,祝愿儿子婚后能“富裕丰足”,这大概也代表了全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吧。

有些风俗,城里人可以免掉,但是在农村却没有办法免除。

一场婚礼,十里八乡的可都看着呢。在绥德农村,办喜事可不是一家人的事情,而是全村人的事情。有些村子本就是由一到几个家族聚集而成,户户都连着亲呢,老一辈子可都盼着新一辈儿成家立业,一旦有喜事传出,怎会冷漠置之?

在绥德农村,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凡是嫁娶,都会摆上流水席,一连三天,杀猪宰羊,烟火冲天,不同的是,嫁女宴比娶妻宴要早上三天,也算是首尾相连。

按王家以前的光景,断然不会有今天这般热闹。如果没有何志彬与叶琳瑶对王惠芬当年的资助,王惠芬可能早就草草嫁人了,王家也不会有今天这般景象。

何志彬清楚记得,当年自己和叶琳瑶一同找到王惠芬哥哥时,他们恳求哥哥给妹妹一个机会,并保证一定会让王惠芬考上大学,哥哥不会白白付出。正是因为这番谈话,两个人不仅说服了王惠芬的哥哥,更激发了哥哥的斗志。

哥哥随后去找女方父母,满怀诚意地恳请给自己一年时间,他要靠自己的能力赚到彩礼,用行动证明自己能给老婆一世幸福。果然,第二年,在外奋斗了一年的哥哥带着彩礼和媒人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当年的支助虽说没有对哥哥造成直接的改变,却因为何志彬的一番话激发了哥哥内心的斗志,间接地从精神上帮助了哥哥,所以在哥哥的心里,何志彬和叶琳瑶是他与妹妹的“恩人”,更是一世的“亲人”。

这件事不仅改变了王惠芬的人生,也改变了哥哥。何志彬与叶琳瑶的好,不仅王惠芬记得,哥哥也一样记得。

何志彬和楚如白到达绥德的那天,哥哥接到王惠芬的通知也去了车站,到了那里看到县上领导们的欢迎阵势没敢上前,这才错过了见面感谢的机会。

好在迎亲队伍里也有何志彬,哥哥老早就在屋外候着,远远看见迎亲队伍,跑着迎了上去,看见何志彬就一把抱住,那情景既像见着老朋友,又像见着走散多年的兄弟,弄得何志彬也觉得有此喧宾夺主,好在郭孝天觉得这是他应得的礼遇。

新娘子出嫁在村里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一大早,王家的屋里屋外都聚满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

要说王家的人缘还真是好,父母为人朴实,儿子勤奋无不良嗜好,更加不与人交恶,女儿聪明好学,既是村子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也是村子里的第一位公职教师,村里的人无不夸赞王家。

听说王家女儿出嫁,都不用王家父母逐户通知,乡亲们就自己找上门,要求出嫁那天过来帮忙,所以整个嫁期都不用王家父母操太大的心。

在何志彬看来,绥德人嫁女儿和南漳的没什么不同。

新娘需要由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亲戚梳头;出嫁当天,嫂子、姐妹们也是要做“守门员”,向男方接亲人索要“压门”红包,除了沾上喜气外,也是想提醒新郎,一切来之不易,日后要善待新娘,娘家也是有人的;新娘离家前要跪拜父母,以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行礼的时间定在11:58,是老辈人特意找人挑的时间,据说在这个时间行礼可以确保新人一生顺遂,是大吉之时。

对于整个婚礼来说,能体现排面儿的不单单只是在迎亲阵容上,婚宴也是重中之重。

绥德人的婚宴虽然不如江南和中原地带来得讲究,但是大碗大碗的饭菜也甚是诱人至极。不单只是婚宴,年夜饭也是如此。

“五魁”是绥德极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相对简化的宴席形式,通常由五碗菜构成:酥鸡、丸子、烧肉、白肉和羊肉,看似简单的五碗菜,却象征着“五经魁首”,蕴藏“吉祥”之意。

“五魁”宴式虽然简单,却很符合条件一般的家庭,有了这五碗大菜,再辅以几道素食小荤,便成宴席,排面儿并不差。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可以升级至“八碗”。

这“八碗”并非绥德特色,而是由定边传入,又有“硬八碗”“软八碗”之分。“硬八碗”包括:酥鸡、烧肉、红烧肉、猪肉钻鸡、清蒸羊肉、猪肉丸子、羊肉丸子、小酥肉。“软八碗”也算是“硬八碗”的简化版,适合那些重排面儿但经济一般的家庭,四荤四素,选取几个硬菜,再加入荷包豆腐之类的素菜便可。

整个陕北虽地域辽阔,各地也都有自己的文化,毕竟同在一方黄土地上,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融合也就容易许多。对于办宴席的人家来说,不管是“五魁”还是“八碗”,适合自己经济现状的就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成就了“陕北八碗五魁”独特的美食文化。

“陕北八碗五魁”号称“陕北的满汉全席”,在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只有婚丧嫁娶之时才能成席,也因此成了最能体现主家排面儿的事情。

能做出一桌地道的“八碗五魁”,这样的厨师在城里并不多见,大多数还是散落在农村。原本,郭孝天的母亲想从娘家请一位同族长辈过来掌勺,不料正逢此人生病,情急之下,学校食堂的掌勺主厨听说郭孝天的婚宴要在学校举办,便主动请战,这才解了郭家的急。

别看“八碗五魁”听起来数量少,可每一道菜都份量十足,客人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对于主家来说,也的确是可以省去很多开支。郭家的婚宴用的是“定边硬八碗”,这也得益于掌勺师傅本身就是定边人,味道自然不用说,俘获了一众来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四合院:老婆何雨水,妻嫂许大茂
四合院:老婆何雨水,妻嫂许大茂
从物资充沛的二十一世纪穿越回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没有系统,没有空间,巫马该如何过活。在集体主义精神凸显的年代,住在满是人间极品的四合院中,是否只有与光同尘才能生存。从穿越那一刻,巫马就知道自己一定要低调做人,这年头枪打出头鸟,他没有系统没有空间,连填饱肚子都已经用尽全力,太活跃只会招来祸端。先知先觉就是最大的外挂,他要做的,就是恪守本分,慢慢熬过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等拨乱反正后,在风起云涌的新时
八大罐
星光祈愿录
星光祈愿录
关于星光祈愿录:我叫徐然,真的只是个在半岛留学的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原本黯淡的天空多出了很多点缀的明星。玫瑰星座、松鼠星座、柴犬星座、木鱼星座…本来只想安安静静地继承家产,却被星星绕得有点眩目。幸运的是,从此以后,我不再需要抬头看星星。因为你们在我身边,我的宇宙里从此绚烂多彩。(hy,不喜勿入)
蔚蓝孤帆
说唱:从地下开始崛起
说唱:从地下开始崛起
如果让巅峰时期的贝贝去参加会走到哪里?张晓贝本是一位BattleMC,在一次直播因为一场大火重生到了平行时空的高一时期,这个时代的说唱文化还是太过小众,想要用说唱在这个时代快速地往上爬,只有先走underground这条道路。
灰拜
满级武力在魔法世界里搞升学
满级武力在魔法世界里搞升学
许昭穿成被调包的真千金,好消息是——她天生神力,一拳能打飞高级战士。坏消息是——这是个魔法至上的世界,而她连咒语书都看不懂。当家族决定放弃培养她时,许昭自己摸进了全帝国最野的职校——魔法课?不存在的。文化课?那是什么能吃吗?许昭看着这群摩拳擦掌的未来打手,默默掏出了。“都给我坐下,今天开始,这所学校的目标是——全员考上大学!
菜菜好好吃
重生归来当道士
重生归来当道士
关于重生归来当道士:陈铭因为意外死去,在踏上奈何桥,即将投胎时,奈何桥居然塌了,掉下去的陈铭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意外抓住了彼岸花陪同他一同回到了婴儿时期,而陈铭又从地府携带着彼岸花归来,从此,他能看到常人所看不见的东西,也注定着他会一直和这些东西纠缠不清…
一种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