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最新章节。
对于《东方财经周刊》的成功,时屿朗特意致电汤小米送上祝福,这在汤小米意料之外,没想到此人居然会有如此胸襟,值得学习。也因此,两人间多了些互动。
即便当着赖雨睛的面,时屿朗也毫不避讳的夸赞《东方财经周刊》。作为一名新闻人,对于汤小米团队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时屿朗在香港新闻界的风评一直都是“自视清高”“不入他流”,这令他时常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对于这种评价,他也早已习惯,也并未觉着有何不妥,反而心生欢喜,更为这份欢喜全心投入。
之前《亚太财经周刊》为了进入内地发行,蒋少卿带他在内地走访了大半个月,那段时间基本上呆在北京,除了走访北大外,广播学院也在行程计划内。这次走访令他受益匪浅,内地的新闻环境日益趋好,令他对《亚太财经周刊》在内地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唯一令他颇感遗憾的是,不能与何志彬展开正面新闻交锋,一个专栏内容不足以彰显何志彬的实力,他期待将来有这样的机会,也相信等何志彬游学归来,这个机会必将来临。
不过,他也没有失望,虽然不能与何志彬正面交锋,却遇到了新的对手——楚如白。
时屿朗与团队一起研究过楚如白的文章,特别是楚如白进入《东方财经周刊》后,与何志彬相比,略感逊色,却也不容小觑。楚如白的文风已初见端倪,成为对手不过是时间问题。
以前,他只关注何志彬,从未把楚如白纳入视线。对于“复旦双剑客”的名号也略有耳闻,只是没太在意,简单地以为楚如白不过跟班而已,充其量是个副手,不具备杀伤力,却忽略了“近朱者赤”的道理。此番较量,大为改观,这才意识到,原来复旦新闻专业生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自当打起万分精神应对。
“英雄”自是惺惺相惜,却也总少不了“短兵相见”。自国庆后,沪上财经类的媒体暗流涌动,一场较量悄然展开。这一次,表面上看是两家财经周刊的比拼,实则是主笔间的较量。时屿朗的实战经验与楚如白的丰富理论支持形成了对峙,很难说最终输赢,正是这样的对战方才引起关注,不仅沪上业内,读者更是充满期待。
文字上的较量来不得虚假,跟战场上的兵器交锋并无不同。此时,也正好处于世纪交替前夜,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奔着同一个选题而来,这场较量势必精彩无比。
没进入内地市场发行前,《亚太财经周刊》就启动了年度焦点计划,并将视角投向整个亚太地区,而这个地区的中心就是中国。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逐步进入发展期,原本并不被世界看好的经济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之后出现逆转,缩短了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距离,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了世界不可小觑的国家。
回到上海后,楚如白就投入到“年终策划”执行的环节,这份“年终策划”是在周刊创刊前就与汤小米确定好的,为此还专门组建了新闻组。“年终策划”并未将视角固守在长三角,而是放眼全球,这也是《东方财经周刊》创办初衷,世纪之交不过是逐步实现这个办刊“初衷”的机会之一。
此次报道,《东方财经周刊》同步启动了“强兵计划”,旨在通过此次大型报道培养新生力量,这也是为实现办刊“初衷”的方法之一。按原定计划,国庆后就将兵分六路,头阵路线当属国内,这一路线又分了东北、华北、西部、华中、华南、华东六个分支,余下的五路分别负责港澳台、东南亚、日韩、欧洲、加美等地区。
国内报道团队由楚如白负责,海外团队汤小米原本打算交给何志彬,何志彬也觉得这是一次了解国外的大好机会,本想承接,却被任教授中途拦下。任教授觉得这个机会并不合时宜,何志彬的博士学业刚刚开始,很多课题等着他一起破解,参与这么大型的报道,只能分散他的精力,与其这样,不如舍弃,专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上来,为春节后的赴美做足准备。这种情况下,汤小米只能自己顶上,担任此次海外报道团的负责人。
说是“聚焦全球”,重心还是在国内,这也是《东方财经周刊》的办刊宗旨之一——“向全球报道国内经济发展动态”,正因为如此,楚如白所带领的国内团队肩负重任,而海外团队更像是一次“练兵”。
时屿朗深知汤小米此番布阵的用意,这恰好也是给了《亚太财经周刊》机会。如果两家周刊策略一致,可能会两败俱伤,像这样的世纪报道,境外媒体并非一家,不仅欧洲、美国,日韩甚至东南亚各国媒体都是蠢蠢欲动,时屿朗相信,接下来的时间,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新闻业的一片热土,所有的目光会同时聚焦过来,那才是一场真正的文字较量。
时屿朗没有汤小米那番多的雄心壮志,即便有,背后资本也不容许他能像汤小米那般用兵布阵。《亚太财经周刊》不需要海外练兵,更不需要找机会培养“新生力”,需要的是一击而中的决心与勇气,更加需要在全球媒体中脱颖而出,至少也能引发关注,所以,报道视角“独特”与否至关重要,这是形成高含金量文章的必需。
此番,《亚太财经周刊》所采用的策略是时屿朗自己制定的,这也是赖雨睛给他的最大权限,资本市场永远只看结果,从专业角度来讲,赖雨晴相信时屿朗,实则也是出于一种自信,毕竟人是自己选的,无论是何结果,自己也都必须接受。
时屿朗的策略是聚焦亚太地区,无论是中国,还是港澳台、日韩、东南亚都在《亚太财经周刊》的报道范围内,至于欧美方面,时屿朗决定舍弃,只是在将亚太置于全球视野中才会拿来作为补充,这样一来,重心突出,更容易聚焦出彩。
这番操作反倒出乎汤小米意料,他原本以为时屿朗会和自己的部署一致,未曾想对手会放弃欧美话题,这样一来,《亚太财经周刊》就把自己框在“亚太”区域内了。
作为竞争对手,汤小米也没放弃对时屿朗的调查了解,他佩服此人,即使在做“狗仔”时期也没丢弃新闻之心,被重用后战绩显着却依旧能保持低调心态,此人绝非平庸之辈,最让他惊奇的是,年初时,在赖雨晴的安排下,时屿朗已进入“哥大”深造,与何志彬的志向何其相似,看来一年后两人在新闻上的交锋再所难免,这既让汤小米担忧,也令他十分期待。
两家的年终策划在十一月初同步面市,周刊一出街,便引发关注与热议。
《东方财经周刊》的内容偏新闻特写性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有国策分析、经济动向,还有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分析,当然还有民生新闻夹杂其间,民生与经济本就密不可分,此番操作,既体现出周刊的“亲民”,也彰显出本土媒体的赤子之心。
《亚太财经周刊》的内容偏新闻评论性质,版块划分清晰,立意深远,同样涉及到国策分析、经济动向,却未脱离国际视野之外,这也正符合周刊“国际化”的办刊初衷。
两本杂志从内容上并无冲突,所刊文章也无高低之分,视角不同,结果自然不一,这也正是新闻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两本杂志的销售均未受到影响,反而互为补充,读者群体也产生了交叉,初次较量算是以平局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