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青芜志》最新章节。
天还未亮,山间的雾气如薄纱般缠绕在村落的屋檐与树梢之间。整个村子仿佛仍沉睡在梦境之中,唯有几处低矮的土屋内透出微弱灯火,映着窗纸上晃动的人影。锅灶燃起的柴火噼啪作响,蒸馍的香气悄然弥漫在清冷的晨风里。
这一天,是沈青芜与林梦冉启程的日子。
村民们早已默默准备了一整夜。他们不声不响地磨面、揉团、上笼蒸馍;老妇人就着油灯一针一线缝制护膝,布料用的是家中最厚实的粗麻,内里还垫了晒干的艾草,说是能驱寒护膝;孩子们也被母亲唤起,在竹篾堆中笨拙地学着编小背篓——那是听闻老师路上要采药所用。
每一份礼物都朴素得近乎笨拙,却饱含深情。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洒落在村中央那片宽阔的晒谷场上时,这里已堆满了各色物件:绣着草药图案的香囊成串悬挂,随风轻摆,散发淡淡药香;三大袋歪脖树果实整齐码放,每一颗都被仔细挑选、洗净、阴干,装入油纸包中,外贴标签,墨迹工整写着“给老师路上补气”;还有手工打磨的木勺、防滑的草鞋套、甚至是一罐罐腌制好的野菜……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馈赠,无声诉说着感恩与不舍。
沈青芜站在场边,双手交叠于身前,目光缓缓扫过这一幕,心头如被温水浸润,又似有细针轻扎。她未曾想到,自己不过留下几页医案笔记,教几个孩子识得常见草药,偶尔为村民诊治寒热病症,竟换来如此厚重的情意。
她记得初来此地时,自己衣衫破损,面色苍白,几乎被人误认为逃难的流民。是李婆婆第一个迎上来,递上一碗热姜汤,说:“姑娘,喝点暖暖身子。”
也是阿禾,那个口吃却眼神明亮的少年,顶着风雪为她送来柴火,冻得手指通红也不肯先走。
如今,她要离开了。
李婆婆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走近,手中捧着一双厚底布鞋,鞋帮纳得密密实实,针脚匀称有力。“丫头,”她声音沙哑,眼中泛着泪光,“山路冷,湿气重,穿上这个,脚就不会疼。”
沈青芜双膝微屈,郑重接过,指尖触到鞋面尚存的体温。“谢谢您,李婆婆。”她轻声道,“我会一直穿着它走路。”
不远处,一位年轻母亲拉着年幼的儿子走上前来。孩子脸上还留着病愈后的苍白,但眼神清澈。母亲忽然跪下,拉着孩子一同磕头:“您救了我儿的命,这份恩,我们记一辈子。”
沈青芜心头一震,急忙上前扶起母子二人。“快别这样!”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孩子的命,是你们日夜守护才保住的。”
人群静默片刻,有人低声啜泣。
屠夫老赵从角落走出,肩上扛着一只陶罐。他向来沉默寡言,平日只在集市杀猪卖肉,此刻却将陶罐轻轻放在地上,掀开盖子——一股辛辣浓烈的气息扑鼻而来,正是他祖传秘方熬制的驱寒药膏。
“走夜路小心瘴气。”他说完,转身便走,脚步沉重却坚定。背影挺直了许多,仿佛卸下了某种长久以来的愧疚。
沈青芜望着他的背影,久久未语。她知道,三个月前,老赵的妻子因高热不退险些丧命,是他连夜背人翻山求医,而那一夜,正是她以针灸配合草药将其从鬼门关拉回。
这时,人群缓缓分开一条通道。
一个瘦削的身影走了出来——是阿禾。
他低着头,脚步缓慢而沉重,手里紧紧攥着一样东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手背上青筋微凸。风吹乱了他的额发,露出一双湿润的眼睛。
他走到沈青芜面前,喉结滚动了几下,嘴唇翕动良久,才终于挤出一句话:
“老……老师,这个……送……给您。”
他缓缓摊开手掌。
掌心躺着一根草绳。
由三种不同颜色的野草编织而成:青翠的新芽草、枯黄的秋藤、深褐的地脉根须,三股交错拧紧,质地柔软却不失韧性。末端打了一个奇特的结,形如盘旋的藤蔓,又似一道封印,隐隐透出某种古老意味。
沈青芜接过草绳,指尖拂过那粗糙而温暖的纹理,心中蓦然一震。她抬头看向阿禾,见他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执着与敬意。
“我……编了三……三天。”阿禾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草……草绳虽软,却能捆住风——就像您……能留住自己的道。”
全场寂静。
连风都仿佛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