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什么!王妃她全家都是穿来的》最新章节。
秋狄过后,天气一天一天转凉了,可再凉,也凉不过寒意阵阵的朝堂。
姜丞相与宁王一脉似乎就此沉寂了下去。
姜丞相称病告假,多日未曾上朝,那往日门前车水马龙的丞相府也变得门庭冷落,朱门紧闭,谢绝一切访客,仿佛一头受伤的巨兽,缩回巢穴默默舔舐伤口,只留下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静。宁王府更是如同被遗忘的角落,无人问津。
然而,朝堂从不真空。一方势力的骤然收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势力的趁势扩张。
景王谢文峰一派,岂会放过此等天赐良机? 他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全力追击。
这种“追击”并非明目张胆的落井下石,那太过愚蠢,容易授人以柄,而是以一种更加精准、更有章法的舆论造势。
琅琊王氏与陇西李氏合作之后,景王仿佛拥有了如虎添翼的舆论喉舌。
一众官员开始频频上奏,内容不再直接涉及宁王案,而是转而弹劾与姜丞相关系密切的官员,或指责其施政中的“弊病”,或揭发其门生故旧的“不法行为”。
奏折中的措辞依旧秉承“为国举弊”的名义,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系统性地剪除姜党的羽翼,削弱其影响力,同时营造出一种“姜党失势,其人皆有问题”的舆论氛围。
北方恰逢秋汛之期,黄河下游及几条支流频发洪涝,淹没田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这原本是一场天灾,却迅速被景王麾下善于操弄民心的高手,捕捉并转化为政治攻势的利器,市井街巷间散布言论。
将此次洪涝与“朝廷近年水利失修、官员贪墨河工银两”联系起来,而主管水利、财政的官员中,不乏姜党成员。
其次,极力宣扬景王殿下“心系黎民”、“忧国忧民”。
景王本人也适时出现,不仅带头捐出俸禄用于赈灾,还接连上奏,提出数条具体的救灾和后续治理方案,恳请朝廷尽快施行。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在朝堂,景王展现了忧国忧民、务实干练的形象,与“病休”的姜丞相及其正被不断弹劾的“贪弊”党羽形成鲜明对比。
在民间,受灾百姓感激涕零,纷纷称颂景王殿下的仁德贤名,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
趁着姜丞相称病、其派系官员人心惶惶之际,景王一派积极活动,大力推举己方官员,或是拉拢中间派官员。
试图填补因为姜党官员被弹劾、或主动避嫌而空出来的关键职位。吏部、户部等要害部门,成为了双方暗中角力的重点区域。
景王本人则表现得更加勤勉政务,在朝会上提出的建议也越发稳健务实,努力塑造一个“顾全大局、勇于任事”的贤王形象,与沉寂的宁王和“病休”的姜丞相形成鲜明对比,试图吸引那些观望中的中立官员的投靠。
景王派系的行动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分寸,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桓嘉帝的态度。
桓嘉帝对弹劾姜党官员的奏折,有的留中不发,有的则下令“查实办理”,这种默许甚至些许支持的态度,更是给了景王一派巨大的鼓舞。
一时间,朝堂之上,景王一派风头无两,似乎大有取代姜党,成为最具优势势力的势头。
往日需要与姜党激烈争夺的利益和话语权,此刻获取起来似乎顺畅了许多。
然而,这真的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追击吗?
冷眼旁观的宸王谢宸灏,心中却清明如镜,姜丞相的沉寂绝非真正的认输,那更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蛰伏。
而景王这种在这片“仁德”与“贤名”的背后,利用天灾,以民困为筹码的的政治计算,总有一天要遭到反噬的。
果然,就在景王声望如日中天、似乎即将一手遮天之际,那座沉寂多日的丞相府,终于有了动静。
姜丞相,出府了。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前呼后拥。
只是一个清晨,丞相府的朱门悄然开启,一顶看似普通的青呢官轿在数名随从的护卫下,不疾不徐地驶出,融入了前往皇城的车流之中,如常地参加了大朝会。
这一举动,看似平淡无奇,却如同一声无声的惊雷,瞬间在所有关注朝局的人心中炸响!
当那顶熟悉的官轿停在宫门外,当姜丞相那道略显清瘦却依旧挺拔的身影,穿着整齐的朝服,步履平稳地踏上汉白玉台阶,穿过重重宫门,最终出现在太和殿那文武百官队列的最前方时,整个朝堂仿佛被施了静音咒,瞬间鸦雀无声。
无数道目光,或惊愕、或探究、或恐惧、或期待,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窃窃私语消失了,连呼吸都似乎变得小心翼翼。
景王谢文峰站在队列中,脸上的肌肉几不可查地僵硬了一下。他身后的一系官员,更是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惊疑不定。
就连御座上的桓嘉帝,目光落在姜丞相身上时,也微微停顿了片刻,才不动声色地移开,仿佛只是看到一位寻常请假期满归来的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