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签到大明:肩扛两京十三省》最新章节。
桂与知道父亲所做之事艰难,也知道父亲在朝廷得罪了很多人,如今父亲离世三年,自己大哥说说的寻求保全自身也是一番道理,其实桂与不太懂得如何能完成父亲的遗志。
但他知道,自己在国子监结交的贤弟东楼懂,桂与这几年私下与东楼通过很多信,信中东楼对他父亲的改革说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他把东楼的话以自己的名义转述给父亲,甚至父亲也赞同不已。
但是东楼在信中也对父亲的革新表达了悲观的看法,桂与当时并未在意,如今才觉得自己这位贤弟目光长远,不是他能企及的。
东楼和家人离开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朝廷嘉靖革新的动作。
东楼知道这次改革一定会失败,所以他并不打算让自己和他爹参与。
“赋役制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一项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的改革。“
桂萼等人在局部所从事的赋役变革的经验在于:只有进行赋役制度变革,才是解决赋役不均的唯一办法;
但在变革赋役的初期阶段,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效法某一地区的具体做法,而只能依照各地具体情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所以桂萼大人在南北任知县时所采取的变革措施也有所不同。
为此,桂萼与其他大臣一起,针对之前局部赋役变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全国赋役制度改革的政策,使各地赋役的变革既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又能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形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措施。
虽然桂萼采纳了东楼信中的意见,倡导群臣纷纷建言,提出诸多变革主张。
其中江西道监,察御史周译要求清查册籍,认为“迩来大造黄册,多飞派诡寄之奸,故役之生,多放富差贫”,只有严加稽核,才能杜绝奸整。
林学士顾鼎臣针对粮长、书手、胥吏、豪右协同作而,侵吞税粮、转嫁负担诸弊,提出了清查土地钱粮、重编图册等建议。
他提议:斟酌前巡抚周忧、王恕简便可行事例,立为定规,将每,年实征、起运、存留、加耗、本色、折色井处补、暂征、带,征、停征等项数目会计已定,明刻榜文,张挂城市乡村,通行晓谕,庶吏书不得售其奸弊,小民免包陪科扰之患。
同时,桂萼也提出了“清图”、“清籍”、“攒造”、“军匠开户”,“新增由地”、“寺观田地”和“编审役”等七项主张,后三事被准行。
为了支持桂萼改革,编审役,嘉靖皇帝也下令:“各该司府、州、县审编福役,先查岁额各项差役若干,该用银若干。黄册实在丁粮除应免品管、监生、生员、更,典、贫难下户外,其应役丁粮若干,以所用役银,醇量每人,一丁田几亩,该出银若干,尽数分派。”
其中量地计丁和一体出银是一条鞭法的核心内容。
即便这样东楼知道最后革新还是注定会失败。但也不能说桂萼等人的革新失败就完全没有作用。
桂萼等人这次革新的重大贡献就在于首先完成了朝廷对赋役制度,改革观念的转变,摒弃了长期以来朝廷拒绝变革赋役制度的因循之习。
一条鞭法就是这一观念转变中的产物,亦是嘉靖革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此,变革赋役制度不再被视为非法行为了。
在以后,一条鞭法原则的影响,会慢慢形成一股强大的赋役变革的洪流,一条鞭法本身也因此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工、商经济成分不同,所以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将一条法推向全国。
东楼知道后世责怪批评桂萼等人没能普遍推行一条鞭法的评论是毫无道理的。
事实上,这个时期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不是全面推行一条法,而是扭转拒绝变革赋役制度的观念,承认地方赋役变革试验的合法性。
只有完成并实现这一转变,才能以渐进的而非急风暴雨的方式解决赋役不均的社会问题。
“祖宗旧法”要被新法所谓的一条鞭法所取代,指望不经过必要的调整和由此所带来的“素乱”阶段,而在一夜之间一步到位是根本不现实的。
也就是有了这样的转变,后边才有了海瑞为代表的革新。
如果没有桂萼等人对全国赋役制度,变革的倡行及其之后四五十年间各地赋役制度变革的实践,也就不会有后来张居正辅政时形成的比较完善的一条鞭法的基本原则。
虽然只是有了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彻底推行了一条鞭法,这六年的变革时间里,嘉靖朝也已经有了一些中兴的气象。
___________
引用:
(宽恤诏).《皇明诏令)卷19。
(太傅桂文襄公奏议》卷3《请修复旧制以足国安民疏),
《明世宗实录》卷83,嘉靖六年十二月癸丑。
《大明典》
《嘉靖革新研究》田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