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想了想,对叶公道:“孔夫子,是我最尊敬的人。”
这纯粹就是一句废话,叶公也无语了。
仲由回到住处,向孔子汇报了自己去见了叶公的事。
孔子虽有些意外,但也有些期待,他很想知道叶公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孔子坐在席子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认真听着仲由对他讲见叶公的事。
当仲由说叶公还问了自己的为人时,孔子不禁动容,问仲由:“你是如何对叶公介绍为师的?”
仲由很实诚,他如实作了汇报。
孔子听后大失所望,他猛地站起来,指了指仲由,连连叹气道:“子路啊子路,跟随为师这么多年,难道为师是怎么一个人你也不知道吗?
为何不直言相告呢?难道为师有很多令你不敢启口的缺陷吗?
难道你认为为师不够贤吗?为师这些年来,难道没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仲由和众弟子吓了一跳,这才发现孔子其实很生气了,甚至有些因气愤而声音越来越大。
颜回、端木赐等人忙上前安慰,仲由则面红耳赤,退到一边。
谁料,孔子此番大声训斥仲由的话,正好被一个刚到门口的人听到了。
此人正是叶公派人邀请孔子赴叶府一叙的家臣张三。
原来,叶公见仲由不愿在背后评价孔子,就派张三来请孔子。
对孔子,叶公真的很矛盾。他知道孔子是大贤,他的众弟子中也有不少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但他不认同孔子的治政理念。
而楚王有意重用孔子是不争的事实,那自己作为楚国重镇叶邑县公,忠烈之后,对楚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楚国朝中重臣,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楚王负责、也对自己叶氏家族和楚国人民负责的态度,向楚王全面介绍孔子。
家臣张三是一位心思缜密的人,也是叶公心腹,叶公早就与张三有过关于孔子的讨论。
张三很直率,他的意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也各有所长,是楚国急需要的人才。
楚国立国数百年,与列国诸侯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国君为核心的公族一直牢牢掌控着整个国家,而不象晋、齐、鲁等国,被卿大夫所掌控。
孔子无非一外来户,在楚国无根无基,绝无可能在楚国兴风作浪。
人,是应该要用的。但如何用,那是必须谨慎的。
对于孔子,只有一个需要担心的地方,那便是孔子其为人必须心术端正,是真正的君子。
张三的建议,让叶公决定与孔子再次交流,所以他委派张三前来邀请孔子。
张三很期待,因为孔子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如果这次孔子能够顺利在楚国出仕,那自己这次对自己的家主提出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令张三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在孔子歇脚的驿馆门口,听到了孔子训斥仲由的那段话!
这让张三很失望很失望。
因自己的弟子没替自己说好话,孔子居然大发雷霆?!
在张三眼里,此时的孔子,无非就是一个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这样的人,与所谓的圣人,完全不相配。
这样的人,如果在楚国出仕当官,那将是一个笑话。
难怪孔子走了哪里,都不受待见。
如果自己的家主叶公向楚王推荐了孔子,说不定,日后会摊上一个荐人不明之罪。
而自己,正是罪魁祸首!
张三不由脊背发凉,那还要邀请孔子作毛线?
张三立即转身就走,将自己听到的一五一十告诉了叶公。
“主公,孔子实非贤人也。”张三作出了判断。
叶公苦笑着摇摇头,也许张三有点夸大其词,但举荐人才是一把双刃剑。
所荐之人今后有大功于国家,那自己也必因此而受到封赏。
但所荐之才有大害于国家呢?
再说,孔子的治政理念,实在不符合楚国的国情,不是眼下楚国最需要的。
那就算了吧,孔夫子喂,就此别过吧。你继续你的周游列国,我只管我的以法治政。
叶公对孔子终于失望了,孔子对叶公也终于失望了。
众弟子对叶公也非常不满,不少人认为,叶公此人妒贤忌能。
孔子焦虑了,既然在叶邑的目的达不到,看来还是得返回蔡国。
如果自己能够成功游说蔡侯,让蔡国脱离吴国依附楚国,凭此番功绩,自己又何必需要楚国重臣举荐自己呢?
搞了一圈,最后还是回到起点。
去蔡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