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人海孤帆首部曲稚梦成真》最新章节。
「我姓方。」一家店铺老板对我说:「但我是马家人。」
「我该称呼您方先生或马先生?」
「马。我是凭一张方姓出生证来到美国的。」
「怎么会这样呢?」
「我向一个姓方的人买了这张出生证。」
「你不怕移民局的人发现,会把你驱逐出境?」
「只有我们华人才知道我姓马。对那些「鬼佬」,我是姓方。我已经牢记方家村的每一座寺庙和每一口水井。」
在华人中,城市和街道都以中国名字来称呼:旧金山叫「城里」,沙加缅度叫「二城」;格兰特大道旧名是「豆瓣街」。
我们在旅馆外面看到一辆标示「灰线之旅」的巴士,票价还算公道,路程包括我们正想进行的市区观光,还外加一趟米尔森林之旅。谁在乎森林呢?台湾和海南有的是原始森林。
巴士载着我们在丘陵起伏的街道上上下下,穿过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园。我从没看过这么大的公园。接着来到滨海区,那里有著名的鲜红色金门大桥。巴士过了桥,城市突然消失了。我们来到无人地带,只有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蜿蜒穿过田野和森林。路两旁的树越来越高大,最终遮蔽了整个天空。巴士停下来,我们都下了车,感觉好像小矮人注视着一支格列弗大军。森林阴暗而潮湿,只有微弱的光线穿过树叶缝隙,就像从教堂的彩色窗户投射下来光线。「这些是红杉。」巴士驾驶说:「全世界只有在这里看得到。」
晚餐时间到了,我们打道回城。旅馆里有间餐厅,我们走了进去坐下来。
「我们要套餐。」我们告诉女服务生。
「我们没有套餐。」她递给每人一本硬皮书,是菜单吗?我们只能挑字少而且认得的,像牛肉、猪肉。鸡肉类的餐点竟然比鱼便宜!如果是在中国,起码要贵上三、四倍。我们正试着理解这些菜名时,女服务生回来了。
「准备好要点餐了吗?」
每个人都只能点自己的,不能帮所有人点餐。都点完了之后,女服务生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生的、半熟或全熟?」
「附餐要什么?」
「汤还是沙拉?」
「饮料要什么?」
「咖啡或茶?」
「餐前送或随餐一起送?」
除了咖啡或茶、餐前或随餐,没人听得懂她的问题。
我点了牛肉汤、鸡汤和咖啡。
「你确定吗?」女服务生带着奇怪的眼神问我。
「是的。」
「还要别的吗?」
直到点的餐送到,我才弄懂她的意思。我实在不想显露自己的无知,所以当女服务生回来问我们每个人对餐点的看法时,我说:「很好啊!」
我是带着满肚子汤汤水水上床睡觉的。
菜单不是唯一厚得像一本书的印刷品,报纸更厚,甚至厚到我得花上至少一星期才能把它看完,这还只是日报。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把旧报纸运到台湾了。我们把它当包装纸,包装蔬菜、肉类到瓷器、衣服...。为什么只用报纸呢?如果有人能把这个国家被丢弃的废纸收集起来运到中国,肯定比「美国经济合作总署」所有的计划还多。
小时候,我爸妈一直订阅一份英文周刋。我不知道他们想看什么内容,只知道我要看漫画。我会要求妈为我读上面的文字,有菲力猫与杰利鼠[1]、陈查理[2]、穆特与杰夫[3]。但如今在我自己买的报纸上却找不到这些漫画,或许它们只出现在星期天。当我向报摊小贩询问时,他咯咯地笑说:
「他们已经被其他的卡通人物取代了,即使是你和我,迟早也会被取代的。」
在他们的一幅连环图中,画着一名美国大兵叫喊着:「中国人来了!」背景是几个戴着草帽的斜眼便衣人,对话框里的文字是:「打!打!打!」
斜眼鼠须、吸着鸦片、举止鬼祟的中国懦夫,什么时候被勇敢的士兵取代了?这提醒了我正在进行的韩战。虽然我没有弄清楚他们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心中却隐隐然感到自豪。我在一个接一个外国入侵者的统治下生活了这么久,又被喂了那么多强调他们具有优越性的宣传,我才不在乎进攻者是否斜眼呢。
-----------------
[1]《湯姆貓與傑利鼠》(英語:Tom and Jerry)是由威廉·漢納(William Hanna)和約瑟夫·巴伯拉(Joseph Barbera)於1939年5月創作的美國動畫短片。內容主要描繪了兩個主角湯姆貓與傑利鼠之間的對抗,以及有許多配角參與製作的喜劇。從1939到1958年,為米高梅公司(MGM)製作了114集。在這段間,他們贏得了七座奧斯卡動畫短片獎。
[2].陳查理或陳查禮(英文:Charlie Chan),是美國作家厄爾·德爾·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筆下的華人探長。據作者說,陳查理這一角色的靈感來自他在檀香山度假時看到的一則新聞,寫的是華裔警探鄭阿平(Chang Apana)偵破當地案件的故事。陳查理最初是比格斯的系列小說,之後又被拍成很多電影、電視劇和卡通片。
[3].《穆特與傑夫》(Mutt and Jeff)是漫畫家巴德·費舍爾(Bud Fisher, 1885-1954)於1907年創作的美國報紙漫畫,主角穆特與傑夫是兩個愛吹牛裝闊的小人物,身材一高一矮。該專欄每日出刋並廣受歡迎,被認為是最早的每日漫畫。1932年後由艾爾‧史密斯Al Smith (1902– 1986)及喬治‧布雷薩契爾(George Breisacher,1939-2004)先後接手繪製至1983年始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