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隆基在书案上奋笔疾书,编写揭穿儒家思想核心虚伪的外衣的书卷。
要利用唐朝思想开放,先以道家揭露儒学,把禁锢人性思想科,阻碍学技术发展的儒学思想核心,赤裸裸展示出吃人本质。
儒家思想核心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为历代儒客尊崇。
关于仁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这些类似“仁义”的概念,被推行的,被标榜的太多,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像是刑法一样,切掉了人们求知的本能,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儒家忽悠民众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老子和庄子齐声讥讽。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者,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者,汝可以寄天下”
“意思就是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得失宠辱?统治者把老百姓的命看的比他治理天下还重要,大家才能安安心心的把天下给他。拿你们的命去换他的长治久安,给你们扣上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帽,你们还感恩戴德,到底是脑子有病还是病入脑髓啊?
庄子说“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这些人都是为了最大的利益,虽然追求的不同,但都丢掉了性命,在大道上,都是伤害了自己的本性的行为,都是失败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别信了儒家的蛊惑去随便牺牲。
关于礼。
老子怒斥为“忠信之薄乱之首,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就是造成诚信缺失乱世的来源。
大道的表面功夫和欺骗的开始。庄子指斥儒家的礼往往成了“禽贪者器”,儒家鼓吹的统治者都是“大盗”,无论什么好的规章制度,他们都会巧妙地据为己有,并用来奴役、剥夺他人,使他人失去自然之性。
于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仁义仅仅是权势者替别人设置的行为规范,他们自己是不受此约束
庄子用一则禹言怒斥了儒家这些法西斯主义思想。“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另在《大宗师》中他大声疾呼:“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说,儒家的信就好比这无源之水的许诺,仁义就好比相濡以沫。在礼教的荒原下,谁相信儒家鼓吹的“仁、义、礼、智、信”的美好,必将像枯鱼一般活活饿死离开这个世界。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儒家的信只不过是信不足有不信的体现,缺什么炫什么,孔丘饿死人也要取信天下正说明了儒家的虚伪。
关于忠。
老子说:邦家昏乱有忠臣。庄子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儒家则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整天标榜忠臣奸臣,老子庄子对此嗤之以鼻。
一个家庭如果不出问题,个个都是孝子,何必特别标榜一个孝子?所以要六亲不和的时候,才看得出孩子的孝或父母的慈。
至于“国家昏乱有忠臣”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在一个朝廷中,我们说某某人是忠臣,那么其他都是奸臣了吗?儒家的忠,不过是鼓吹无脑忠君而已。
关于孝。
孔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孝敬的水平,实际目的是这一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维护奴隶主的独裁统治,号召奴隶们要像孝敬父母一样不要犯上作乱。
而庄子说孝有六种:第一种是孝敬父母:第二种要爱护父母;第三种是子女在孝父母的时候,要让父母忘记自己子女的身份,把自己当作是朋友;第四种是,当子女赡养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的身份;第五种,在我们孝父母的时候,忘记天下人的态度;最后一种,当我们在孝父母的时候,让天下人忘记自己是个孝子。
庄子的孝是建立在平等和互爱的基础上的,讲求权责对等,心灵沟通和不求私利,这与现代提倡的亲子关系理论极其投缘,与儒家以孝立忠的奴隶制思想实际是水火不容的。
关于悌。
这个只有儒家在讲,原指敬重、敬爱自己的兄长,后引申为顺服长辈、上级等。
结合奴隶制和封建制的长子继承位制度来看,活脱脱的忠孝变种。道家对此嗤之以鼻,立嫡立长,不以贤能评选,嫡长有错,贤者只能顺从,不然就是忤逆长辈或者长兄。
关于忍。
孔丘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老三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似乎相互矛盾,但如果我们当做残忍解读就通顺了。孔老二的意思是小的们如果对奴隶不够残忍,大奴隶主的大棋就被打乱了,孟老一说大奴隶主对小奴隶主不要那么残忍,要一致对外对奴隶残忍。叫呵,此忍非彼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