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30点》最新章节。
时光荏苒,缝隙依旧。
儿时,希望二倍速长大,在可接受速度内且能达到吸收效果;24点起,正常播放速度让你在闲暇之余展开各种可能;30点进行时,希望和电影一样能倒带播放,去感受被童年治愈的幸福感。
以前总天真的以为前半生不幸,后半生就会有多幸运。其实所谓的不幸和幸运都是相对于时间点而言,并不是一个全然不变的。好像真正的认知感受不幸和幸运都是在长大后的某个点。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深深的得到了印证,这也是我从事教育行业以后最认可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现在时的我们,总会在电视剧的某个片段中找到了自己,而越来越多电视剧也慢慢去贴近人们的生活及反馈社会现状(即便出品公司初衷只为牟利,但也有孤品,存粹只为作品),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激发人去思考,不是这种现象之前不存在,而是有了表达的途径和机会。
人,确实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也确定是有万种可能。摸不出,猜不透。也许是因为这样,才显得格外神秘。
我们常常会听到,简单错了么,为什么简单的人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那么容易被伤,简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在复杂的群体中被淹没了,而只有真正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保持初心的人,才太难得了,这时候的简单比简单本身更加有分量。而这样的抱怨,好像在时间的时间里,连这样理直气壮的哀声慢慢慢慢变成了心声,在不太广阔的心海里,渐行渐远……
社会的险恶,人心的不纯,似乎让人慢慢产生了隔阂感。我们为什么会潜意识的认为简单、纯粹等是褒义词,不是本质认为复杂不好,只是尝到了复杂让人在无形中收到伤害的痛苦,从而更让人珍惜简单本身带来的快乐。
不是简单的人没有了,而是复杂变多了。不是复杂的环境不好了,而是复杂变味儿了。
从24点认识社会,却在30点才认知人。
我们总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做错该时间点应该做的事。那什么又真正是什么年纪做什么年纪应该做的事呢?这又是怎么定义和区分?这样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过来人的资本么?是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的来源吗?这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了吗?连数学都有方法一、方法二,语文也是只是言之有理即可。
时间也需要时间,我们总是在懊恼后悔遗憾时,时间就成了无辜的背锅侠。
我们总是给小孩时间成长,犯错迷茫时,也总是会说“还小,长大就明白了”,“长大就会懂事了”这样老成的话语来搪塞。孩童的你们觉得漫长难熬的时光,却是回忆青葱时光的我们抱怨它的善良,被你们的催促下,没有原任何原则的跑走。
“少年”的我们才更需要时间。数字增长、岁月痕迹、生活压力、无不一一践踏着我们身心,致使瘦强的你,转变成胖弱的我。我们真正的青春快乐时光被真空环境活生生掐灭。只为当好公司的一颗小螺丝钉而耗尽美好,俗话说,“不想当机芯的螺丝钉不是好螺丝钉”,在这条“不归路”渐行渐远……
而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从指缝间溜走,时间长了,缝隙窄了(手还是原来那双手,只不过拥有这双手的人老了),时光却像是变细的沙子,在狭小的缝隙中却越流越快。
为了目标生活,在最能熬的时间熬出了人生。疲惫的无暇顾及仅存一丝丝休憩所带来的美感,周末一个奢侈的懒觉也会被无关紧要的电话惊醒,这样的状态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活着,每个时间点都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