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铉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用现代知识中的科学思维解读传统学问中的疑难之处。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国家财政的运作,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金铉的讲解深入浅出,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皇帝茅塞顿开。
御书房外,宫女太监们也竖起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他们虽然听不懂金铉在说什么,但从皇帝的表情可以看出,金铉的学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学堂里,钱夫子还在苦苦思索着金铉的那些话。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错了。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开始翻阅那些被他束之高阁的书籍。他想看看,金铉所说的那些新奇的学问,究竟是什么样的。
学生们也开始意识到现代知识的独特魅力,他们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古籍,而是开始思考,开始探究。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金铉在御书房里侃侃而谈,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奋。他知道,自己正在改变这个时代,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未来。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陛下,臣有一策……”
金铉略微停顿,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陛下,臣有一策,可解君权神授之惑,便是‘民为邦本’。君王的权力并非来自天授,而是来自百姓的托付。君王治理国家,应当以百姓的福祉为先,而非一味追求自身利益。”
皇帝听罢,沉吟片刻,问道:“如何以民为本?”
金铉答道:“臣以为,可效仿先贤之法,广开言路,听取民意。同时,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教育,让百姓明理,如此一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皇帝抚掌称赞:“金铉之言,深得朕心!朕定当采纳。”
与此同时,学堂里,钱夫子依旧沉浸在金铉的学说中。他翻阅着那些被他束之高阁的书籍,试图找到反驳金铉的证据,却发现金铉的学说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让他无从下手。
第二日,金铉再次来到学堂。钱夫子早已等候多时,他目光复杂地望着金铉,说道:“昨日之事,老夫深感佩服。今日,老夫想再与金大人探讨一番。”
金铉欣然应允。钱夫子抛出一个问题:“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金大人以为然否?”
金铉微微一笑,答道:“此言差矣。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一切。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不可忽视。”
他接着说道:“就比如,现代社会中,物质条件远胜古代,但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这说明,仅仅依靠物质的丰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金铉用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对应传统学问中的理论,让钱夫子哑口无言。在场的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金铉继续说道:“以教育为例,古代的教育注重的是四书五经,而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教育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钱夫子虽然心中不服,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他不得不承认,金铉的学识确实远胜于他。
下课后,钱夫子将金铉单独留下,说道:“金大人,老夫承认,您的学识确实胜过老夫。但老夫还有一事不明,您为何要将这些新奇的学问传授给学生们?”
金铉答道:“因为我相信,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我希望这些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夫子沉默片刻,说道:“金大人,老夫明白了。”他向金铉深深一揖,转身离去。
学生们对金铉的学识钦佩不已,纷纷围着他请教问题。金铉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疑问,并将更多的现代知识传授给他们。
金铉离开学堂,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自己正在播撒知识的种子,这些种子终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充满了希望。
宫中,皇帝对金铉的赏识日益加深。他开始重用金铉,并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金铉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成为了朝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金铉走出皇宫,准备前往城外的工地视察工程进度。他刚走到宫门口,就看到一辆马车停在那里,车帘掀开,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金大人,请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