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乐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蒙古汗国,接着就传到了各个部族,各国国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乌日乐是从大梁回来后,三天就离世了。
大梁在萧衍死后,内部一片混乱,又引起了外部所有国家的仇视。
是他们杀了蒙古大汗。
此时的大梁,岌岌可危。
天下人饶不了大梁,蒙古的百万铁骑饶不了大梁。
大梁新君即位,萧衍最小的儿子——萧拱,母亲是萧衍酒后临幸的一名宫女,至今下落不明,当今太后是萧拱的养母。萧拱即位时刚满十四岁,见惯了宫廷的血雨腥风,比同龄人成熟不少。
“母后,您看蒙古那边的事,朕该如何安抚?”萧拱想凭着大国的威严,打算先安抚蒙古,虽然经历内乱,但大梁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足以应付任何战争的。
“此时蒙古内忧,无心骑兵,早做安抚为妙。请皇帝下诏,承认蒙古大汗在各部族最高的统帅地位,封地、赏赐,世袭罔替不降封爵。”太后说。
“全依母后懿旨去办。”萧拱随即下诏,很快送到蒙古汗国手中。
乌日乐的棺椁停在大殿上,蒙古萨满法师正在超度亡魂,皇城内外一片悲戚,张书瑶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就守在棺椁前,即使是恩和上来劝解,也无动于衷。
小儿子跟着母亲,哭累了就干脆睡在父王棺椁前。
此时,大梁的诏书到了。
张书瑶和丞相恩和看到诏书,更觉得气愤,似乎大梁根本不把阴谋杀害乌日乐的事当回事,还下诏封赏。
张书瑶停止了悲戚,眼中透出寒光,这寒光冰冷,透人心底,从未有过,转头对丞相说:“老丞相,大汗的仇非报不可!”张书瑶语气坚定,听不出来是个柔弱女子。
恩和感受到了张书瑶的愤怒与坚定,回答说:“回王妃,老臣已经安排好巴图将军,在大汗丧礼过后,点齐兵将,讨伐大梁!”老丞相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几日的变故更觉得他苍老许多。
张书瑶见丞相如此,又缓和下来:“老丞相,你是我大蒙的元勋,一定要多休息,保重身体。”
恩和听到这话,老泪纵横:“谢王妃关怀,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大汗的丧礼,和小汗王登基的事。等待一切都平稳后,我大蒙一定要去大梁讨回说法。”
张书瑶很宽慰,有这样多的良臣辅佐大蒙。
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大汗下葬后,千军万马踏平土地,没有陵寝,他们相信,魂归大地是最好的归宿。
丧礼在停灵四十九天后进行,随后,乌日乐的儿子,小汗王希吉尔即位为新大汗,诏之四海各部族,各部族都来朝贺。政权平稳过渡,接下来,就是攻打大梁之事。
可就在蒙古大会前一天晚上,宫人传来消息,老丞相恩和,病了。
“回丞相,太后驾到。”宫人回禀。
张书瑶已经走进丞相府邸,此时的恩和已经不能下床了。
“丞相可还好些了。”张书瑶直接坐在床前问候恩和。
恩和眼含热泪:“老臣无用,恐怕不能再服侍您和汗王了。”
“丞相不要忧心,哀家已经带来太医,一定能治好你的病。”
太医逐一上前诊治,回禀的都是一样的话,丞相恩和,大限之期到了。
张书瑶不敢相信,几月之内,大汗、丞相会相继离世,蒙古汗国似乎岌岌可危。
恩和知道自己的状况,希望能单独跟太后说几句话。
其他人都退下了,恩和便说:“太后现在为一国之尊,母仪天下。老臣一直记得您的心愿,就是找到父母亲人,臣已经派人探寻到了具体方位,到时再细细寻找,应该就可以找到了。”
张书瑶听了恩和的话,热泪盈眶,没想到恩和一直在帮助她寻找父母,还要为国事日夜操劳,国之重臣,国之忠臣。
张书瑶说:“丞相宽心养病,小汗王勤于政事,英明果断,也是你悉心教导的结果,哀家定会倾注全国之力,医治好你的病。”
恩和说:“看到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老臣死而无憾。而老臣最担心的还是与大梁的一战,小汗王立足未稳,不急于攻打大梁。”
张书瑶点了点头,明白恩和的意思。
恩和说:“我已经把一些对策交给了巴图将军,待到兵强马壮之时,定要杀到大梁,为大汗报仇。”
张书瑶也立誓,一定为大汗报仇,讨回公道。
旭日东升,老丞相恩和追随乌日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