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第五十二讲】(1/2)

庚二、明真亦无得 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13 页。庚二,明真亦无得。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来观照我们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个是照什么呢?照空如来藏,所谓的心性的本体是如实空义,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思想,就是“达妄本空”。既然清净,哪有妄想的立足点呢?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嘛。这种思想,在达妄本空当中,对于我们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就产生很大的力量。蕅益大师甚至于说,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可以说达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的时间。反之,只是在事修上而没有理观,你就花很多很多的时间。

前面这一段文,等于是在观空如来藏来破妄;以下的“真亦无得”这个地方,我们所观的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说,真实的心性也不是从外而来,是本自具足。前面是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而建立“达妄本空”;这以下是观察不空如来藏,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没有把它显发出来而已。这个地方强调知真本有。

这地方两段:第一个,法;第二个,喻。

辛一、法

【图一】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汝”,这个地方的汝,蕅益大师讲,其实佛陀强调的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为什么这样讲呢?下面会再说明为什么这当机众是二乘的无学。

佛陀说,这个二乘无学在修学当中,你修四谛法门,你喜欢修四谛,你还是修四谛,没关系!但是你再加一个微密的观照就好,就是“不随分别”,你不要去随顺你那种有所得心去分别。当你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时候,或者观察顺逆十二种因缘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随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转。不随顺这样的因缘而转,则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能够慢慢地消灭。这个“世间”指的是依报的环境,众生是正报,众生跟世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业果,即前面说的三种相续。能够不随分别,就能够消灭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缘(这个三缘指的是杀贪、淫贪跟盗贪),断除杀、盗、淫三种的业缘,这个时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业因,就是前面说的世间、业果、众生。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随这样的分别,则三缘断故,三种生死的业因就不再生起了。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在汝满慈子心中有如演若达多的这种痴狂之性自然就息灭了。息灭以后,当下的歇心处,就是无上的菩提处。这时候,我们最为殊胜的清净本性跟光明的妙用,本来就周遍于法界之中,本来就众生具足,不是从他人而得,又何必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如此的劬劳,如此的辛劳?“肯綮”就是精进。何必如此地精进、如此地辛劳来修证呢?

这个地方佛陀针对二乘人来谈。因为蕅益大师说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强,理观薄弱。我们说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是事修。但是二乘人的理观,就是一念的观照薄弱。所以蕅益大师说,二乘人其实戒定的力量很强,只要再加一个理观,所谓的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这个不迷。你只要能够不随妄想而分别,直下承当,你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这样一个长远的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看佛陀的譬喻。

【图二】

辛二、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观念。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个摩尼宝珠用绳子绑在自己衣服的里面。这个“系”就是绑在里面。所谓如意宝珠,就是说你对这个宝珠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一个车子;你要一个房子,它就给你一个房子。这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这个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时间久了,这个人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了,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落到他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驰走”,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来饱足他的三餐。这个人从表面上来看,从一时的表面来说,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啊,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哎唷,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啊,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呀。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满足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个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是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了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的辛劳的修证。当然,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熏修。但是二乘人戒定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人家乞求,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做乞丐的种性。在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赵州禅师,他非常用功,“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八十岁的时候还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对内心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还没有很真实地明白。他到处行脚,后来有一天他的脚就踢到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就“啪”碰到一根竹子。碰到竹子产生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他突然间开悟了,一念的回光返照,他开悟了。他说,踏破草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草鞋无处觅,是指他在迷的时候。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真的是踏破草鞋无处觅。当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找真啊就找不到,怎么找都找不到,找了八十年都找不到。但是他后来听到那个声音,“啪”一声的时候,回光返照的时候,哎唷,当下就是,得来却全不费功夫!他悟的时候“即妄是真”,刚刚打妄想的心就是真。

大家要去体会这个为什么叫作真妄不二,迷的时候全真成妄,悟的时候即妄是真。我印象很深刻,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过去有一个在家居士的同参道友。这个人年纪大我差不多有十五岁左右。我们过去在家的时候参加某一个共修团体,他把我当小老弟看待。他有一天跟一个佛教团体去大陆参访,他们非常认真,到一个寺庙的前面大概一两百公尺,他们就三步一拜,一路地拜进去。每一个寺庙,没有例外,都是用拜的,朝山,真的朝进去。进去以后,一方面打斋,一方面就供养出家众,每一个人一份红包。

他去了将近一个月,回来后我去找他。我说,你这次消了不少业障,增了不少福报,有没有什么心得?他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我说什么心得?他说他在朝礼四大名山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寺庙,他拜的时候,那个时候下雪。雪下得很大,拜下去的时候头都碰到雪,但是他勉强把它拜完。一直拜,拜到山门的时候,他拜下去的时候满脸都是雪。突然间眼睛一张开来,看到前面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心里面突然间——啪!有所感应。你说莫向外求,我却从台湾坐飞机到大陆去参访善知识!其实就是古人说的:“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所以,他那一次大陆参访回来以后,我看他就很少在外面跑了。

就是那一念心嘛!你去跑了半天,回过来,踏破草鞋无处觅,结果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不能否定,人是要经过这个过程。但是你真的了解以后,“知真本有”,无量的功德,这个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的内心当中,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回光返照,看你愿不愿意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地方就讲到我们灭恶生善的一个思想:“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也等于是把前面的思想作一个总结。

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分二:己一、疑问;己二、示答

这一段是回答阿难尊者。他再一次生起执着,对因缘所生法的执着。之前佛陀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的,把因缘法给否定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质疑:佛陀对因缘法又重新肯定!

但这个时候的肯定跟前面的因缘法不同。我先讲出一个消息,大家先了解一下。

佛陀前面否定了因缘,这个地方又重新肯定因缘,理由何在呢?因为阿难尊者之前讲的因缘是心外求法,是站在外境的角度来谈因缘,所以佛陀诃责,说这不是真如本性的一部分。佛陀这个时候肯定因缘,是当你安住在心性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借假修真,称性起修,又必须要假借因缘来开显自性的功德。这个时候佛陀对这个因缘是肯定的。

这个诸位懂吗?你心外求法的时候,这个因缘是生灭法;你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再来谈因缘,这个因缘已经变成不生灭法。

所以阿难尊者再一次地疑惑,这个时候佛陀对因缘法是持肯定的态度了。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明白。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疑问,第二示答。

己一、疑问

看阿难尊者的疑问。

【图三】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对二乘人所开示的观念,所谓的知真本有,要他们直下承当以后,他就起来顶礼佛足,就站在佛陀的前面,跟佛陀白告说:世尊!您刚刚宣说杀盗淫三种恶业,如此三种业缘断故,三种生死的果报,所谓的众生、世界、业果就不再生起;众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的这种狂性只要歇息了,即此歇妄之处,就是无上菩提之处,根本不从外得。这一段是阿难尊者把佛陀的话重新引述一遍。

我们看下面的这一段。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那么这样子讲起来,这个因缘之教太重要了!因为你断除了杀盗淫妄的业缘,就没有众生、世界、业果的相续了;因为狂心歇息的因缘,无上菩提而显现。这样子讲,这个就是因缘的教法,这个教法是“皎然明白”,是非常清楚明白啊。那么为什么佛陀在前面的四科七大文当中诃责,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这是什么道理呢?提出这个疑问。

我们看下面的两段。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这以下就引自己的修学经验来阐述因缘的重要。他说:“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以我阿难来说,我过去也是依止佛陀说法的因缘而回光返照,才能够真正地了达我这一念心性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而得开悟,才有前面的发愿。世尊!这个因缘教法的重要性,其实不单只是我一个年少的有学声闻(“年少”,古德说是约着内心来说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学就叫年少,无学叫长老。不是约着年龄来说,约着内心的世界,内心的功德),不但是年少的有学认为因缘很重要,乃至于楞严会上这些所谓的长老比丘,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对因缘法都是非常重视的。

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过去也是跟外道的梵志修学。后来“闻佛因缘”——他就是遇到了马胜比丘,威仪具足,他说,你的师父是谁啊?比丘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你师父平常是说什么法呢?马胜比丘说,我师父常常说“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尊者听了以后,心开意解而发心出家。在出家的过程当中,也是观察四谛理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而证得阿罗汉果。那么这些长老比丘之所以一一地证得阿罗汉果,也都是依止四圣谛的因缘法而成就的。

这个地方举出了阿难尊者自己的修学过程,也举出了这些大阿罗汉的修学,都要依止因缘的。如今佛陀在四科七大当中,乃至于在前面的文却说,无上菩提不是从因缘而成,是众生本来具足!那么这样子讲,在王舍城当中的外道,比方说拘舍梨自然外道,他们所说的自然的法则就变成了诸法第一义谛了。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呢?惟愿慈悲的佛陀再为我们作详细的开示,来解开我心中的迷闷。

因缘跟自然,蕅益大师说这都是世间的戏论。那么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这个地方举的拘舍梨。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拘舍梨这种自然外道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五阴生命是从冥谛而来,这个冥谛创造了宇宙万物。但是不要紧,每一个众生经过八万大劫以后,自然又回归到冥谛当中。你不必去修证,只要等待就好。生命只要等待就好,把这个八万大劫生命过了,你又回到了冥谛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互换身体:大福晋俘获众多小迷弟
互换身体:大福晋俘获众多小迷弟
大福晋俘获众多小迷弟:PS:互换之前女洁男不洁,互换之后男主就只有女主;纯清朝本土女主,无任何金手指,非女强!达哈苏与胤禔互换身体前,一直都以端庄和婉的嫡福晋形象示人。侍妾仗着大阿哥宠爱顶撞嫡福晋?反手就是按规矩办事。侍妾娇滴滴,梨花带雨找大阿哥告状?谁料,大阿哥也是个‘傻’的,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两人气鼓鼓对峙,再睁眼,什么?你怎么跑到我身体里去了?互换身体后的大阿哥:上一秒,娇滴滴侍妾来正院
幻紫菀
往旧
往旧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失执
龙族:审判罪恶的高歌
龙族:审判罪恶的高歌
审判罪恶的高歌:小魔鬼掌握最新的言灵时间归,强行逆转路明非的时空线,让他回到了18岁的那一年“这次我要拯救所有人”我去过一家网吧,老板胡子拉碴,他旁边坐着一个红发女孩,手里的小本子写着加油……
神话之上
计缘的作文
计缘的作文
在生活中会经历非常多的事情,多的需要用一支笔和一张纸,记录美好的时刻,也可记录经历,但是我的随手一写,却是无人叹不悲的,是的,作文记录的开始便是属于我的一●一二事件,以及后续作文的合集,并没有写的很好,只是记录琐事与宣泄情绪压抑,那么接下来请诸君欣赏
计缘君
武魂觉醒:从捡到一只小猪开始
武魂觉醒:从捡到一只小猪开始
从捡到一只小猪开始:云潇因为同门的欺侮而遭受了死亡威胁,无奈之下只能跳下悬崖逃命,万幸的是,他并没有被摔死,反而砸死了一只巨型黑熊,甚至还发现了一头会说话的小猪......
瓶装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