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最新章节。
在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转基因技术一直是备受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各种争议与谣言也随之甚嚣尘上,其中阿根廷的转基因农业就深陷舆论漩涡。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探寻阿根廷转基因农业的真实面貌。
阿根廷农业发展的蜕变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的传统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传统耕作技术下,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毫无遮蔽地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每逢风雨,水土流失问题便格外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土地的肥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转机出现在免耕技术与转基因作物的引入。所谓免耕技术,是在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后,无需再对土壤进行翻动。这一技术与转基因作物形成了奇妙的协作效应,为阿根廷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土流失减少了96%,水分蒸发降低了70%,水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燃料消耗更是节约了66% 。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新技术的优势,也让阿根廷农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1970年到2015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阿根廷农业的蓬勃发展。耕地面积稳步增长,而农作物产量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这其中转基因和免耕技术生产体系功不可没。自1996年阿根廷开启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一路飙升。到2005年,达到了2500万公顷,大豆、棉花几乎全部实现转基因种植,玉米的转基因占比也高达96% 。而到了2023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面积为2310万公顷,大豆依然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60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种植了670万公顷,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世界第三大转基因玉米种植国 。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还是全球首个批准种植和消费转基因小麦的国家,2023年其转基因小麦种植面积约4.37万公顷,种植的转基因小麦为耐除草剂和耐旱品种。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监管与广泛应用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能如此快速且广泛地应用,离不开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
在种子研发方面,阿根廷积极与世界各地的转基因技术公司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创新,研发出的种子还能推广至其他国家种植。
在监管层面,早在1995年,阿根廷就开始构建与转基因作物相关的法律监管框架,这一行动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该框架建立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之上,政府、学术专家以及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法规不仅对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评估,还规定最终需由农业部长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2014年10月,阿根廷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共同宣布,认可阿根廷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标准中心” ,负责后续评估工作,这一举措成为阿根廷转基因监管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截至目前,阿根廷已批准36个转基因产品商业化应用,涵盖大豆、玉米、棉花和马铃薯等多个品类。经过长达20多年的实际应用检验,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转基因农业的成效显着与误解澄清
在阿根廷,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且十分显着的。从经济收益来看,阿根廷生物技术信息委员会利用仿真模型SIGMA并结合农业部数据分析得出,自采用转基因作物种植15年以来,阿根廷总计获益超过700亿美元 。其中,累计收益的大部分来自种植转基因大豆,1996 - 2010年,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收益总额达651.53亿美元,具体而言,72.4%的收益由农民获得,21.2%由政府获得,种子和除草剂供应商获得了6.4% 。转基因玉米种植的总收益达53.75亿美元,种植户获得了总收益的68.2%,种子公司获得20.4%,政府获得11.4%。棉花的总收益为18.34亿美元,96%的收益由农民获得,仅仅4%由种子供应商获得 。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报告显示,在1996 - 2020年期间,大豆、玉米和棉花的转基因作物平均比传统作物高出29美元/公顷、35美元/公顷、217美元/公顷 。在25年时间里,这些转基因作物为阿根廷带来的额外收益达到了1590亿美元,相当于阿根廷大豆7个收成季的产出,其中92%对应大豆种植,7%对应玉米,其余对应棉花。
在产量提升上,转基因技术让大豆密植成为可能,不但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在过去的20多年间,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了2倍,产量增加了3倍 。仅凭借转基因品种替换常规品种,阿根廷大豆产业就直接多获得超过1300亿美元的利润。
从就业角度来说,转基因作物的应用为阿根廷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阿根廷生物技术信息委员会数据显示,自1996年开始,随后的15年间共催生了180万个岗位 。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报告也指出,应用转基因技术使农业生产链平均每个农业季节增加了9.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在阿根廷,转基因抗虫玉米凭借其出色的特性,有效减少了霉菌毒素对玉米的污染,不仅提升了玉米的品质,还具备增产潜力,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转基因大豆方面,已批准多种转化体和复合转化体,包括抗草甘膦、抗草胺膦、抗旱等,更多复合转化体也在研发推出中。
然而,中国网络上却流传着诸多关于阿根廷转基因农业的谣言。比如,极端民粹主义网站乌有之乡的作者发帖,声称阿根廷因使用转基因技术出现超级杂草、超级害虫等情况。事实上,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农作物出现的杂草、害虫问题并无关联。这些问题在任何作物种植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以阿根廷中部地区出现的一种杂草为例,它早在30年前就已存在,与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毫无关系,只是因为转基因的热度才被无端牵扯进来。
还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在阿根廷,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很高,销售转基因食品就如同销售普通牛奶一般平常。阿根廷政府官员及其家人都正常食用转基因食品,像阿根廷官员一星期至少会吃三次转基因玉米。而且,阿根廷国内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都非常低,非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加工爆米花。
此外,针对有谣言称阿根廷使用孟山都转基因种子需每年缴纳巨额种子专利费,事实是阿根廷农民在购买种子时支付的是产品研发费用,并非专利费。这些费用用于支持企业持续进行产品和技术改良,阿根廷相关政府机构也会严格监督种子的使用,确保每颗种子来源信息清晰。
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转基因技术在阿根廷农业中的成功应用,有力地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安全性。它不仅为阿根廷农业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些反对转基因的声音,很多并非基于科学依据,而是受到不实谣言和错误认知的影响。我们应该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通过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其真实面貌。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可能超过100亿,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转基因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应从阿根廷转基因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转基因技术,共同推动全球农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写于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