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时期
吴三桂的早期生活和军事生涯始于辽东边陲,这里不仅是他家族的居住地,也是明末清初军事冲突的前线。吴家原本是徽州人,后来迁移到高邮,再由其祖父一代迁往山海关外的前屯卫中后所,从事马匹贸易。吴三桂出生于这样的背景下,约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或万历四十年(1612年),具体出生年份存在争议。[1-2]
吴三桂的家族属于辽西的将门世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学习文史,还熟练掌握了骑射等军事技能。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曾奉旨调进北京,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这桩婚姻不仅巩固了吴家的地位,也让吴三桂与祖大寿之间建立了甥舅关系。祖大寿是辽西地区的望族,通过与祖家的联姻,吴家找到了强大的后盾,同时也增强了祖氏家族的影响力。
在家族的庇护和指导下,吴三桂的军旅生涯起步于不到二十岁时的武举考试,成功考取后,他开始跟随父亲和舅舅征战四方。在己巳之变期间,当崇祯帝传召袁崇焕与祖大寿时,祖大寿仅带了吴三桂一人随行,可见吴三桂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崇祯三年(1630年)的五月,吴三桂随祖大寿和父亲吴襄参与了收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的战役,在遵永大捷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在同年七月被授予守备的职位。两年后的崇祯五年(1632年),在邮马山之战中,吴三桂再次表现出色,因此晋升为游击。同年五月,他被辽东巡抚方一藻任命为游击,负责辽东兴水堡的防御事务。
同年六月,山东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发生吴桥兵变,由孔有德等人领导。吴襄跟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平叛,虽然孔有德最终逃脱并投奔后金,但吴襄因此恢复了总兵的职务。吴三桂在这次平叛中也立下战功,于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被加封为副总兵管事。四月,他被调任管理辽东骑兵左翼右营游击事务。同年十二月,由于在收复登州的战役中有功,吴三桂被加授都督佥事衔。
二、镇守辽东
在崇祯八年(1635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间,吴三桂在辽东地区的军事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这一时期,他从游击晋升至总兵,逐渐成为辽东防务的核心力量。吴三桂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的职位,而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他正式被任命为总兵团练辽东宁远中左、中右、前屯、中后兵马事务的总兵,这是对他军事才能的极大认可。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明军出关救援被清军围困的锦州,吴三桂以其敢战的名声,被委以重任。在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吴三桂采用独特的治军方法,挑选出精锐骑兵并组织成小队,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在遭遇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战斗激烈,双方互有伤亡,但吴三桂的勇猛和战术得到了高度评价。
次年,随着清军对锦州的包围日益紧逼,吴三桂在运送粮食支援锦州的行动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他利用春节的掩护,成功避开了清军的监视,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补给任务。然而,清军的反应迅速,派出大军追击,但吴三桂的谨慎布防确保了粮食的安全送达,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在松山东西石门的激战中,吴三桂率部冲锋在前,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甚至阵斩敌骑,被洪承畴上报为首功。然而,随着清军的不断施压,明军陷入困境。在七月,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但最终被皇太极的清军包围在松山。在八月突围过程中,吴三桂再次显示出其领导能力,尽管损失惨重,但他成功保全了大部分兵力,逃回宁远,成为唯一能保持建制的明军部队。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尽管关外的局势恶化,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相继陷落,吴三桂依然坚守宁远,甚至在清军的第五次入塞劫掠(壬午之变)中,于王宝山以少数精兵和野营携炮战法成功击退了清军,彰显了他出色的战场指挥能力。
面对清军的不断劝降,吴三桂立场坚定,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在给祖大寿的信中,他表达了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清军的敌意,明确表示不会投降。即便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季奉命入关救援京师时,吴三桂依旧展现了他对明朝的忠诚,得到了崇祯帝的高度赞赏和信任,甚至被赐予 尚 方 宝 剑 ,彰显了其在明末军事舞台上的核心地位。
三、献关降清
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春天,明朝的命运悬于一线,而吴三桂则成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随着大顺军逼近北京,崇祯帝急召吴三桂入京勤王,加封其为平西伯,命令他率领关外重兵火速入关。然而,当吴三桂的部队到达山海关,正准备继续西进时,噩耗传来——北京已经沦陷,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的崩溃迫使吴三桂重新评估局势,寻找新的政治依靠。
吴三桂发现自己处于两难境地,一边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另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在李自成的招降之下,吴三桂一度考虑投降,但据说当得知其宠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掳走,加之家人亦被挟持,吴三桂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李自成,也无法抵御清军的压力。于是,吴三桂采取了一种复杂的策略,一方面与李自成进行表面上的议和,另一方面暗中向多尔衮的清军求援,提出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
四月十三日,当李自成率领六万大军逼近山海关时,吴三桂派遣山海关的士绅和儒生作为代表,向李自成表达投降之意,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清军的到来。然而,李自成对吴三桂的真实意图并不完全了解,直到接近山海关时才意识到吴三桂的欺骗,但此时已错失了快速夺取山海关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第二次求援信,迅速集结军队,经过一夜强行军,于四月二十一日抵达距离山海关仅十五里的位置。此时,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危急状况,逼迫他放弃与清军联合攻打李自成的想法,而是彻底投降清朝。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与清军联合,最终击溃了李自成的军队。清军随后入关,攻占北京,多尔衮将年幼的顺治帝及其朝廷从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正式定都于此。作为对吴三桂协助清军入关的回报,清廷册封他为平西王,成为清朝初年的重要藩王之一。
四、率兵南下
清军入关后,吴三桂作为降清的汉族将领,其地位和作用经历了显着的变化。起初,清政府对吴三桂持有戒备态度,尽管表面上给予优待,但在实际权力分配上却有所保留。然而,随着吴三桂在平定李自成余部和镇压各地反抗势力中展现出的效忠与军事才能,清廷逐渐增加了对他的信任与依赖。
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试图拉拢吴三桂加入抗清行列,不仅封其为蓟国公,还计划运送大批物资犒劳吴三桂的军队。然而,吴三桂并未接受南明的拉拢,他以“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为由,婉拒了南明的提议,显示出他已倾向于清廷。
吴三桂在清廷的支持下,先是出师山东,平定了李自成的残余势力,随后跟随英王阿济格西征,继续清剿李自成的部众。这些军事行动不仅稳固了清朝在北方的统治,也确立了吴三桂在清军中的重要地位。
顺治二年(1645年),在李自成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后,吴三桂被调回镇守锦州,这一安排明显透露出清廷对吴三桂的戒心。不过,吴三桂迅速调整策略,彻底放弃了先前可能存在的复明想法,转而表示对清朝的忠诚,将崇祯帝称为“故主”,并积极为部属争取封赏,进一步融入清廷体系。
到了顺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再次调动吴三桂,这次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共同镇守汉中,目标是剿灭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吴三桂在这一阶段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手段,不仅残酷镇压农民军残部,还对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毫不留情,这不仅显示了他对清朝的绝对忠诚,也使清廷对他的信任达到了顶峰。
顺治八年(1651年),吴三桂与李国翰一同率军入川,对抗张献忠义军的余部,经过数年奋战,成功平定了重庆、成都等重要城市。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的身份,开始了对南明永历政权的最后攻势,这一次南征云贵,标志着吴三桂在清廷中的地位达到了巅峰,他不仅被赋予了极高的军政权力,还直接参与了终结南明残余势力的关键战役,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